饮酒(其五)教学设计.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陶诗的艺术特色。

2.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导入

师:提到陶渊明,我们会想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提到过,

“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是陶诗当中经常用的形象。为何诗人如此

钟爱菊花呢?

生1:菊花在秋天傲霜而开,不与百花争奇斗艳。

生2:因为菊花耐寒开放,有高洁的品质。

(屏显)苏轼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郑思肖

亦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由此可见,菊的清新淡雅让他欣赏,菊的那种“宁可枝头抱香死”

的傲骨更令他动心。所以菊寄寓了陶渊明对高洁傲岸、淡泊名利、回

归自然的追求。

师: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所有的

作家中,如果以真淳而论,自当推陶渊明为第一。他被誉为“隐逸诗

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拥有强大的粉丝团,我们先来看一段

视频。

(PPT视频播放)

-1-

师:视频中说,如果把陶渊明放在现在,只有一个词能形容他,

那就是“真”(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去探寻陶

渊明的这一份“真”!争取让陶渊明再收获一群小粉丝。

初识其“率真”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饮酒》(其五),陶渊明以《饮酒》为题,

创作的诗歌有二十首之多。在《饮酒》组诗前面作者还写了一个序,

看一看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屏显)“杂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

影独尽,忽焉忽醉。既辞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从____这个字中,我读出一个____的陶渊明。)

生1:从一个“醉”字中,我读出一个沉醉于爱喝酒的、沉醉于自

己的世界当中的陶渊明。

生2:从一个“独”字中,我读出一个自得其乐的陶渊明。

生3:从一个“寡”字中,我读出一个孤独寂寞,但是又不缺乏乐

观的陶渊明,他说无夕不饮,没有一个晚上不喝酒,说明他又是乐观

的。

生4:从一个“题”字中,我读出一个非常热爱文学、豪迈的陶渊

明。

师:苏东坡曾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

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2-

生:苏轼写的是陶渊明,他想要当官的时候就去当官,也不以求

别人给自己官职而觉得丢人,当他想要隐居的时候就去隐居,不认为

离开官场就是十分高洁。当他饥饿的时候就去敲门乞讨食物,当他饱

的时候,就用家中十分丰盛的食材去迎接客人。古今以来,贤士们都

觉得他的真是最为可贵的。

师:从这里,让我们初步感受到陶渊明性情的“率真”!(板书)

再探其“意真”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以你对陶渊明的初步认识,思考读这首诗时应该采用一种怎样的语

气?读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请三位同学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说说你最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

生:我比较喜欢第三位同学的朗读,因为他朗读的语速比较慢,

也比较有感情,读出了陶渊明在当下隐居的日子里,那种“闲适”“悠

然”之感。

师追问:哪一句直接点明了他的“悠然”之感?

(屏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生1: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几只菊花。

师:“几只”用词不准确,我们应该说“几朵”。

生2: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抬头望望远方,就看到了远处的南山

映入了眼帘。

-3-

师:书后有一道思考题:

(屏显)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

你如何理解苏轼的这段话?将此句中的“见”字改为“望”可以

吗?为什么?

生1:不可以。我觉得如果用“望”是刻意的感觉,而“见”是比

较自然的感觉。

生2:我觉得也不可以。“望”是抬起头来

文档评论(0)

151****57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硕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