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坪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ocxVIP

江西上坪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上坪锦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王颖辉;林锦杰;赖小赟【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20【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石英脉;细脉带;钨矿;上坪【作者】王颖辉;林锦杰;赖小赟【作者单位】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67

上坪钨矿发现于1922年,为一造纸工人进山伐竹所发现,自1949年,本区开始有计划地投入正规生产。区内从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曾作过多次地质调查,最早是徐克勤先生对区内进行概略地质调查。1954年~1982年矿区开展了初步至详细勘探工作,查明了矿区属内接触带石英细脉带型黑钨矿床。

1区域成矿背景

图1上坪钨矿区区域构造纲要图

上坪钨矿位于新华夏系于山构造带中段,黄沙——盘古山钨矿田的北西部。矿床位于上坪短轴背斜西翼,东西断裂带中央。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区域广泛出露的震旦系、寒武系浅变质岩系富含钨锡等成矿元素,是赣南矿钨锡集区最重要成矿围岩的成矿物质来源[1]。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岩石种类有含Nb、Ta花岗伟晶岩、花岗斑岩、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等,呈岩脉、岩墙、岩瘤和岩株产出。区域内经历多次构造运动,总体分为南北向构造、北西向构造和新新华夏系构造,这些构造对成岩、成矿与地层的展布起着控制性作用。

2矿区地质

图2上坪钨矿区地质简图

2.1地层

矿区内地层比较简单,由震旦系上统和第四纪地层两部分组成。

(1)震旦系上统:岩性为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薄层板岩等之互层:分布于南坑山及上坪矿区,为矿床的主要围岩,其走向变化较为稳定,倾向一般在260。左右,倾角50。~60。°呈波状小褶曲,多出现于泥质岩层中。

(2)第四纪地层。①坡积层:本矿区所见表土坡积层分布很广,整个矿区全被掩盖,表土深约2m~8m,此层由基岩风化所形成的残积和山坡堆积。一般为黄褐色,颗粒粗细不均,以砂土质为主,粘结性差,透水。②现代冲积层:本层主要由砾石、矿石碎屑、泥沙层组成,分布于矿区北麓水口区,及外围龙潭山,南坑山村,上坪圩一带之沟谷中。③废石碎矿堆积:废石及碎矿分布于矿化带各主要坑口,由变质岩及石英碎块组成。姜坑面、高坑及岷蚣山一带分布最广,厚度也较大

(1m~15m)。

2.2构造

本矿床位于上坪短轴背斜的西翼,东西断裂带之中央,北区内的小型褶皱,长期成长的断裂,以及纵横复杂的节理,都密切的依存于区域构造体系的发展规律。

(1)褶皱。本区褶皱构造比较简单,根据地层产状要素以及区域地层总体联系来看,矿区属于上坪短轴背斜之西翼。走向北北西,向西倾斜的变质岩地层在南坑山顶被泥盆地层不整合掩覆其上,与区域地层来比较,为古老变质岩基底的一部分。(2)断裂。矿区内断层发育,继承性较明显,按走向可分为六组,成矿前二组,成矿后四组。成矿前断裂:本区花岗岩墙及似伟晶岩脉的存在,明显反映了成矿前的断裂系统,此一系统走向北东东、倾角陡,延长1300m,延深500m以上,岩墙和矿脉产状、形态上所反映的特征竟相一致,与成矿关系密切。成矿期断裂:晚期热液型矿脉几乎直接与前期断裂重叠,无论从产状、性质以及空间位置,都反映了它在构造作用下的继承性,应为整个断裂发育的中期阶段。成矿后断裂:木梓窝大断层,此断层位于矿区之西部,走向350°,倾向南西,倾角52。~59。°断层上盘之矿脉稍有破碎现象,断层面被黑褐色断层泥充填,厚约4cm~5cm,局部层面保留擦痕,指向南东,仰角48。。断层下盘围岩破碎。木梓窝北西向破碎带,长约100m、宽1.5m~3m,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65。~70。°上盘矿脉向南东推移,走向水平位移约90m,两旁围岩和矿脉破碎显著,破碎带内常见有方解石充填。北北西向密集小断层:在矿区分布广泛,走向350。为主,倾向南西,常呈一系列平行密集之小断层,将矿脉切割成阶梯状的块体,断层略具弯曲延展不远即行尖灭,多与东西破碎带相连,按其性质为分枝断裂,或切割撕裂断层。东西向破碎带:位于矿带中部,东西延长达700余米,倾角较陡,倾向忽南忽北,沿走向变化较大,时常分枝合并,厚度时宽时窄。

图3矿区内断裂发育示意图

2.3石浆石

区内岩浆岩种类有花岗斑岩(Yn)和细粒一一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时代为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第二次(Y52-1b)。

(1)花岗斑岩(Yn)。本区侵入体为花岗斑岩,位于上坪北坡,呈墙状产出,近东西走向,倾向南,倾角50。~70。,与矿脉走向大体一致,唯倾向相反(但矿脉也有部分向南倾者),在矿区内走向延长约1700m,且继续向东西两端伸展,两端靠近庵前滩花岗岩瘤,东端几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