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论宋湖田婴戏牡丹纹斗笠碗的文化内涵
湖田窑窑址在今景德镇市竟成乡湖田村,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制瓷原料、燃料充足,为瓷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其所产青白瓷器工巧物美,是反映宋代制瓷业水平的典型器物。其青白瓷器物类型以日用器为主,其中碗类器物更是一大宗,而婴戏牡丹纹斗笠碗以其造型规正、纹饰丰富、刻划工艺独具特色而成为宋瓷中极具代表性的器物,故而探究其文化内涵对研究宋代的社会文化和和时人的审美情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白釉色的文化内涵
1.宋人的“尚玉”情结
青白釉是一种含氧化钙较高的釉,经还原气氛烧成后,釉色白中闪青,一般还有“影青”或是“罩青”“映青”等称谓。宋代有崇玉之风,故对色如冰玉的青白釉常以“玉”盛赞之。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所述“彭器资尚书文集有《送许屯田诗》曰:‘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这里的“琼玖”就是美玉,指明了青白釉质的品质之高,精美绝伦。这种追求温润莹泽的如玉釉色是受儒家“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借玉表达道德修养所追求的目标,使之更加直观和深入人心,对釉色的玉质追求是儒家思想的托物言志。
2.宋人实证性的品格推动瓷器仿玉的追求
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致使时人常将现实与审美中的情景加以对比验证。例如沈括《梦溪笔谈》说:“杜甫《武侯庙柏》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虽然这种过于理性的解读忽视了应有的艺术夸张,但也促成了宋代写实性审美的发展。北宋时通过对原料和烧成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突破了只生产单一青瓷、白瓷的工艺限制,使得青白瓷胎体色白致坚,釉面莹润,声音清脆,仿玉的效果无论是釉色和胎质上都达到了几乎和玉别无二致的程度,进一步推动了制瓷工艺的发展,使瓷质如玉的境界达到了高峰。
二、斗笠造型与宋代的饮茶习俗
由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宋代饮茶风尚流行,而“斗笠碗”就是因此种风尚而产生的。“斗笠碗”顾名思义,形似斗笠,其口大、底小、身高、壁斜,北宋时期的斗笠碗其口、底径之比约为1:0.25,而五代斗笠碗的口、底径之比约为1:0.49,口、底径比例的增大,使其造型较之五代更为秀挺,而这种独特的器物形制是为适应宋代的茶事。北宋时期,在饮茶前要将龙脑、膏或将枸杞泥、绿豆、炒米等诸多配料与茶叶一起混合碾磨,后经烹煮再饮用,饮时要将汤汁、茶叶及配料一同吃掉。而使用斗笠碗作为专门的茶具,能够在饮用内容丰富的“碾茶”时起到“易干不留渣”的效果,也方便茶事之后器具的清洗。若将茶具换成如今底径较大、器壁较直的茶杯来饮“碾茶”,那么茶末配料就会粘在内壁而不易倾倒干净,不便食用及清洗。
三、婴戏牡丹纹的文化内涵
1.婴戏纹象征意蕴
婴戏纹是宋代瓷器装饰纹样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表现题材。而湖田窑刻划婴戏纹饰表现手法独特,婴孩的形象灵动写意,笔法简练,线条组织有序。
这些活泼生动的婴戏图案主要以男婴为主,寄托了民间希求传宗接代、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朴实愿望,也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观念。另外,这一时期的北方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动荡之中,吉祥喜庆的婴戏纹饰亦能表达人们盼望安居乐业之情。
同时,婴戏纹的普遍流行与宋代统治阶级对道学的崇奉与宣扬不无关系。纯真的孩童是天真自然,无思无慎的象征。暗合了宋人追求宁静自然、返朴归真的心理诉求,即道家所宣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
2.牡丹纹的象征意蕴
牡丹是最早用于装饰瓷器的植物之一,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也是湖田窑青白瓷装饰上运用最多的一种花卉题材,其风格也是形简意赅,挥洒随意。在宋代被誉为“富贵之花”的牡丹,是美好繁荣的象征。“洛阳牡丹甲天下”说明到了宋代牡丹热由宫廷皇室已走进寻常巷陌。宋时社会各阶层均以赏牡丹为荣,育牡丹为乐,希望四季都以牡丹相伴。然“花有花开花落”,所以瓷器便成为将牡丹的姿容定格为永恒的载体之一,于是牡丹成为举国上下喜爱的装饰题材。
四、刻划花工艺技法所体现的意趣
婴戏牡丹纹所运用的装饰工艺技法是宋代青白瓷上普遍运用的刻划花相结合的手法。湖田窑的刻花装饰主要运用了“半刀泥”法,“半刀泥”即先用直刀在泥坯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再用斜口刀尖沿轮廓线深刻,刀刃贴坯体表面浅刻,斜刀阔削纹样外的部分,形成从里到外一边深一边浅的斜坡状刀痕。划花即使用竹制或铁制的针状工具,在泥坯上划出线条,组成纹样。瓷器烧成后,在刻划的凹陷处积釉,略厚的釉层更显碧绿莹润,又与整体的青白釉色保持了一致性。由于瓷石透光性好,当光线照射穿过器身时,纹饰与釉光形影交叠,呈现瑶光素影之感,又有一种含蓄雅致的美,体现了宋人内敛、静雅的审美情趣。
刻划纹饰把握自然物象的外部特征,经过取舍、提炼、修饰、变形,将婴戏神态和花叶韵律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宋代从欧阳修的“古画画意不画形”到米芾崇尚的“天真平淡”等,无不在追求一种“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