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广东省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省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

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

非“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

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

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

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

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

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

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无论留

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人

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

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

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

空捏造”。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

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科幻文学兼有认知性与实验性,即科幻文学

建构的幻想世界虽然是指向未来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却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类比与隐喻。

可对作家来说“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它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之中。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

不同的理解,而文本对“现实”又有不同的处理,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世界。

文学现有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文学研究需要从先前对“文学是什么”

的本质追问走向“文学怎样存在”以及“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的多重思

考。文学活动涵盖了作者、读者、语言、作品、世界、媒介等各个环节,形成不同的叙事模

型、精神模型及语言模型。文学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活动,表达了人们超出现实状况的构想

与目标。

越来越多的虚构世界也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人们关于现

实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也是对文学应

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摘编自汪正龙《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正在形成多种向度的跨域“凝视”。一方面中

国当代作家重审中国现实,聚焦于“中国故事”,以“吾乡吾土”的情怀关注变动中的中国

现实。另一方面,还有一批美国记者撰写非虚构的“中国故事”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以西方

人的眼光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记录下了大时代洪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

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的观察难免偏颇。而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则提供了另一个

观察视角。海外华文的写作者重新“凝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家族和民族的传统

与根脉。他们的写作较少“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又有跨文化的广阔视角,呈现出在海

外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对历史的深情凝视。

海外华文非虚构与国内文坛的非虚构存在诸多差异。海外华文作家在跨域行走中对故国和居

留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体验都有更深的了解,也更容易从跨文化的边缘地带展开调研和写作。

这种主体性也使得海外华文非虚构中“自我”非常突出,形成一种从个体出发审视现实与历

史的眼光。在写作客体上,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常见的题材诸如城乡对

比、底层写作、关注边缘群体等,海外华文非虚构的写作则偏于一种跨域视野。海外华文非

虚构更具有特稿风格,在“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叙事策略的多样尝试等方面,都

有比较鲜明的美国新新闻主义的纪实主义风格和写实主义倾向。在写作受体上,更具有家族

个人自传和个体记录的色彩,文学性相对较弱,纪实性较强。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影响了海外华

文档评论(0)

137****4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