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从《论语》看当代教师职业素养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孙利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新世纪新挑战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优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第一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作为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中记载了很多为师所应具备的德、业、学、识、品、行等诸方面的要求,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等等,这些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今天的师德建设中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传统师德的精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我们启示与借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是一种崇高的修养和精神境界,也是孔子对为人师者所提出来的第一要求。“学而不厌”要求教师要有谦虚好学的品格。古人非常重视广博的知识对一名好教师的重要性,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是为师的先决条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因而,教师要锐意进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正如孔子所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此,学识才会广博,智慧才可明达。
“诲人不倦”是教师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的写照。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这尤其需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孔子本人就是敬业的典范,孔子一生的清贫尽人皆知,凭他的学识和声望,完全可以谋得大富大贵的生活,可他却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立志从教40载,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对传承孔子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晚年整理“六经”,把其全部的学识和才能无所保留地奉献给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事业,文化生存的悲情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孔子生命价值的全部。这是一条多么艰辛的漫漫人生之路啊!但孔子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追求与忠诚,这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境界,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师德风范。他的弟子子贡称道夫子:“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对此孔子还谦虚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问学求实的探索精神。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勇于钻研,开拓进取。做学问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学问是来不
得半点虚假的,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他必须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能够抵住外面浮华的世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学问,不能浮躁,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坚韧,两千年前的孔子难道不是我们今天“为师”之人的典范吗?
关爱学生,有教无类爱护和关心学生是传统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最早提出“仁爱”原则,孔子认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心中一定是充满爱的,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就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的典范。孔子之爱首先表现在不隐其学。他倾其所能全力教育学生,对知识毫无保留,正如他所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之爱还表现在对弟子的尊重与严格。孔子从不吝啬对弟子的赞美,也从不掩饰对弟子的批评,总是一语中的地指出弟子们的优缺点,鼓励他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弟子们寄予厚望:“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之爱还表现在有教无类上。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认为,人有贵贱之分,但不能因为鄙贱而不教,应该一视同仁。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孔子的弟子冉伯牛生病了,孔子亲自去探望他,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死了,他痛哭不已,并说“天丧予!天丧予!”。正因为孔子爱护学生,真诚无私地对待每个学生,才使得师生之间情深意笃,赢得了弟子们深深的敬意:“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样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育是爱的共鸣,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根植于爱。”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那就是空洞的说教。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的心理状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