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之《传綮写生册》的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pdfVIP

八大山人之《传綮写生册》的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大山人之《传綮写生册》的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

摘要:《传綮写生册》为现考定最早的八大山人作品,对追溯

八大山人早期的书画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思想起源风格所承

《传綮写生册》作于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为现考定最早的

八大山人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纸本墨笔或设色,纵二

四·五厘米,横三一·五厘米,共十五开。

一、《传綮写生册》的思想意识起源

八大山人初作《传綮写生册》,一是为当时禅门生活安定后与释

门师友以画说禅交流所用;二亦借此写生题诗为契,抒时境之感慨。

册中诗跋是以画引诗,以诗抒意,多以禅门曹洞、临济家法俚语,

描述遁入空门后领悟禅锋的思境与三十四岁之前“窜伏森林”[1]

悲凉凄苦的逃亡生活。《传綮写生册》题有诗跋的册页共计八开,

绘本五开,书法三开。册之一《西瓜》右上首题:“无一无分别,

无二无二号,吸进西江来,他能为汝道”,此为曹洞、临济两家的

禅门话语与禅典话头,闵钺在《冶庵别集·岩头释宿应的序》中有:

“总说西天梵语,一口吸进西江水,都道此土唐言”的说法。左旁

诗题:“从来瓜瓞咏绵绵,果熟香飘道自然。不似东家黄叶落,漫

将心印补西天”,中的“心印”又名佛心印,谓禅之本意。册之二

《芋》则是表达入佛门前逃亡生活的悲凉,题诗云:“洪崖老夫煨

榾柮,拨尽寒灰手加额,是谁敲破雪中门,愿举蹲鸱以奉客”。诗

中所说的“洪崖”,是一座陡峭险峻的山峰,为避战祸而临时栖身

的场所。“蹲鸱”指大的芋头。因状如蹲伏的鸱,故称。八大山人

借“芋”回忆描述当年躲在西山洪崖上与世隔绝的生活,四面透风

的房子寒风刺骨,而芋头则是仅存的能够待客与果腹的食物。册之

三《书法》中八大山人以“灌园长老”的身份自述与友人向其索画

的趣事:“己亥七月,旱甚,灌园长老画一茄一菜,寄西邨居士,……!

诚恐西邨、漪嵒两个没孔铁锤,依样画葫芦耳。灌园长老题”[2]。

册之十《墨花》中的:“尿天尿床无所说”[3];册之十一《梅花》

中的:“碧莲花”[4];册十二《玲珑石》中的:“击碎须弥腰,折

却楞伽尾”[5],皆为禅语。可见,八大山人初期画作虽为简单的

写生练习,目的确是将禅宗心得体会书于画作与佛门释友互相交

流。

二、《传綮写生册》的书画风格起承

《传綮写生册》绘有《西瓜》、《芋》、《水仙》、《白菜》等,都

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景物。整套作品采取的是诗书画结合的表现

形式,所绘之物“取无法自有法”,临习明·大写意文人画家徐渭,

正如其言语:“不求形似求生韵”。山人因初习之稍谨慎小心,下笔

呈侧锋方形,见锋芒却有骨无肉,棱硬锐尖稍显意气,但风骨体势

俱在。构图剪裁经营位置上不拘一格,并不求物象的完整性,较之

晚年“险中见稳的奇绝布白”,可见其在早年创作中既有突破前人,

不拘传统的尝试。

《传綮写生册》题跋中,隶、行、楷、草、章草俱全,共计十

一段,五段是楷书、一段隶书、一段章草、两段行书、两段草书,

其中册之十五《书法》(楷书):“三五银筝兴不穷,芙蓉江上醉秋

风。于今邈抹浑无似,落草盘桓西社东。己亥十二月朔日”。临习

唐·欧阳询风格明显,结构严谨,八大山人书虽稍显瘦硬方正,且

带隶书笔意,字势却已合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

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的法则。通册在行书、章草中又呈现出“董

体”风格,落笔持正锋,少有偃笔与当时明末清初社会十分流行董

其昌书法不无关系,与其当时还在学习临摹的状态是相符的。

三、《传綮写生册》的印章风格

八大山人“工篆刻”[6],《传綮写生册》中所有的印章皆自刻。

有以名号印,如:朱文方形印“刃庵”、朱文椭圆形印“钝汉”等;

示自禅门印,如:白文长方形印“綮之印”、白文方形印“释传綮

印”;示所修法门印,如:白文方形印“净土人”[7];示所处地域

印,如:朱文长方形印“灯社”。八大山人早期的篆刻手法,朱文

印刀法严谨,古拙质朴有汉印风范,最常见的朱文方形印“刃庵”,

取法隶书,线条圆润,构图疏朗。白文印章一类规矩、饱满、不见

刀法,线条平齐,挺拔有力如,白文方形印“雪衲”、“释传綮印”、

“净土人”等;另一类则变化丰富,见刀锋,见金石篆意的如,白

文长方形印“綮之印”,初露八大山人晚年印章中“随意”变化风

格的端倪。

《传綮写生册》在当时社会也是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所以

后来才能被收入进《石渠宝笈》[8]中,直到1

文档评论(0)

135****5548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