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患者的护理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心理护理(五)健康指导1.病人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2.多饮水,多进食高纤维素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每日定时排便。3.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长期咳嗽、慢性便秘和排尿困难等。若疝复发,应及早诊治。【护理措施】**************************核工业卫生学校外科护理教研室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外科护理腹外疝患者的护理目录一、概述(病因、病理)二、护理评估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四、护理措施概述疝(hernia)--体内某一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处、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hernia),多发生在腹部。腹部疝又以腹外疝常见。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连同壁腹膜,经腹壁薄弱处或间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称为腹外疝概述腹外疝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分为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腹股沟疝最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比约为15:1,其中以腹股沟斜疝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示例】【病因、病理】(一)病因1.腹壁强度降低:根本原因(1)先天性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器官或组织穿过腹壁造成局部腹壁强度降低,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的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的股环,脐血管穿过的脐环,以及腹股沟三角区均为腹壁薄弱区。(2)后天性因素:因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或感染造成的腹壁缺损以及年老体弱或过度肥胖造成的腹壁肌肉萎缩,均可导致腹壁强度降低。【病因、病理】(一)病因2.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搬运重物、从事重体力劳动、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常见原因。(二)病理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疝环是腹壁的薄弱或缺损处。疝囊是壁腹膜从疝环向外突出所形成的囊袋状物。疝内容物是突入疝囊内的腹腔内器官或组织,最常见的是小肠。疝外被盖是覆盖在疝囊以外的腹壁各层组织。【病因、病理】根据腹外疝的可复程度和血供情况,分为四种病理类型。1.易复性疝(最常见):容易回纳(最常见)2.难复性疝: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不引起严重症状(大网膜)3.嵌顿性疝:疝内容物被卡住,不能还纳(静脉血流淤阻)4.绞窄性疝:不能回纳,若嵌顿时间过久,出现动脉血运障碍病理类型【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腹壁强度降低的病史有无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及腹部外伤或感染的病史;是否存在年老体弱、过度肥胖、糖尿病等腹壁肌肉萎缩的因素。2.腹内压增高的病史如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前列腺增生、腹水等。(二)身体状况1.腹股沟疝腹腔内器官或组织从腹股沟区的间隙或薄弱处突向体表形成的包块,称为腹股沟疝。(1)腹股沟斜疝:占腹外疝之90%;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指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过腹股沟管浅环(外环),可进入阴囊。【护理评估】(1)腹股沟斜疝易复性疝病人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局部坠胀不适。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无触痛;如疝内容物为肠管时听诊可以闻及肠鸣音;回纳疝块后,可触及腹壁的缺损处,嘱病人咳嗽检查者指尖能感知冲击感。难复性疝疝块不易或不能回纳,可有坠胀、隐痛不适。滑动性斜疝除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或便秘等症状。【护理评估】(1)腹股沟斜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当腹内压骤然增高时,疝块突然增大,剧烈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之回纳。肿块张力高且硬,有明显触痛。如嵌顿的内容物为肠袢,即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如嵌顿时间过久,疝内容物发生缺血坏死,形成绞窄性疝,此时病人有急性腹膜炎体征;发生肠管绞窄者可有血便,肠管绞窄穿孔者可因疝块压力骤降疼痛暂时缓解,易误认为病情好转;严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腹股沟疝腹腔内器官或组织从腹股沟区的间隙或薄弱处突向体表形成的包块,称为腹股沟疝。(2)腹股沟直疝:以老年男性多见;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护理评估】斜疝和直疝的鉴别鉴别项目斜疝直疝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多见于老年人突出途径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由直疝三角突出疝块外形梨形或椭圆形,近端呈蒂柄状半

文档评论(0)

vermonth155-2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ppt课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613506700006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