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康有为梁启超的师生恩怨
康有为、梁启超关系的演变是颇耐人寻味的。应该说,
康、梁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
物,都曾为使中国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作出过各自
的贡献。然而,在历史的转折与大变革面前,一个固步自封,
僵化保守,拒绝接受新事物和新变化;一个善于吸收,与时
俱进,因时而变,努力挣脱传统事物与文化的束缚,师生思
想的分歧乃至最后分裂是理所当然的。康有为是梁启超治学
和从政的导师,二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之
间的恩恩怨怨是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的。
一
1890年春,18岁的梁启超在父亲的陪同下入京参加会
试。落第后,归途经上海,在书市上购得《瀛环志略》一书,
又看到上海制造局翻译的西洋书籍多种。这时他方知世界有
五大洲乃至各国,禁不住掩卷长叹:“世界之大,真非吾辈
所能想象。”
这年八月,经陈千秋引见,梁启超认识了南海康有为先
生。当时梁启超因16岁中举,颇有点少年得意。谁知康有
为对他所学旧学逐条加以批驳,这使梁启超十分惊讶,他没
料到被世人推崇万分的学问在康有为看来,如同秕糠,他感
到自己如“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
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回到学
馆,和陈千秋谈到自己见到康有为的感受“竟夕不能寐”。
于是第二天梁启超再次拜见康有为。康有为谈了自己的教学
内容,称自己并非以当时通行的四书五经、陈腐的八股文为
内容,而是以孔孟之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主体,兼及史学
和西洋学?f,重点研究今文经学,对古文经学进行辨析批判。
聆听了康有为的这番话,梁启超当即决定抛弃旧学,退出学
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认识康有为是梁启超一生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1891年至1894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梁启超在万木草
堂这样一个汇集新思想、新学问、新风气的地方,在循循善
诱、爱生如子的康有为的直接启发和教导下,进入了他一生
第二个紧张的学习时期。万木草堂有一个图书馆,名曰“书
藏”。康有为将自家数代藏书全部运来,又从上海制造局购
买了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类书籍3000余册。求知欲
旺盛的梁启超在这里如鱼得水,恣意涉猎,像海绵吸水一样
吸收各科知识。此时康有为本着“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
求智慧”的教旨,著《长兴学记》作为学规,提出教育应包
括德智体三个方面。康有为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万木草堂成为一所不同于流俗的新式
学堂。
在万木草堂学习的四年,为梁启超一生的学术和事业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康有为年长梁启超16岁,在最初的几年
里两人一唱一和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目标,均高度一致,简
直如出一人,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二人却日渐分离,并最
终分道扬镳。
二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出生于一个“世以理学传家”的名门望族,他
的曾祖父和祖父以程朱之学教授于乡,提携后进,有“醇儒”
之称。康有为主要是在祖父的教育下长大的,少年时代就接
受了理学思想的系统教育,所谓“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
之学”,开口圣人,闭口圣人,以至于大家都称他“康圣人”。
康有为的青年时代,正值中国遭受列强欺凌,民族危机日益
严重的年代,在内忧外患、图存救亡的时代里,富有爱国热
情的康有为逐渐形成了改良主义思想。
康有为对科举考试兴趣不大,多次参考,均名落孙山。
1879年,22岁的康有为在游历过为英国殖民者霸占了近40
年的香港之后,对于西方文明有了些感官上的认识,觉得英
国人“治国有法度”,不像古代所谓的“夷狄”那样没有文
化。于是,他开始钻研西方的科学知识,逐渐成长为当时学
术、思想界的先行者之一。根据清朝的有关规定,一般老百
姓是不能直接给皇帝上书的。康有为却不管这些,1888年,
身为老百姓的康有为,首次向皇帝上书,分析当时国内和国
际的形势,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革方案。光
绪皇帝虽然并没有看到这封上书,但康有为却赢得了民众的
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注意起他来。
1890年,当梁启超在去拜访康有为时,梁启超已在广东
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可以说是少年有为;而康有为虽然
年过三十,但因科举考试不顺,此时不过是一名监生而已,
在“学历”上比梁启超低一格。按照当时的科举习惯,梁启
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