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三、水稻施肥管理施肥定量在高产条件下,水稻拔节前吸N、P、K的数量分别占一生吸总量的30%、35%、50%左右;拔节~抽穗阶段吸收N、P、K量分别占50%、50%、40%;抽穗后吸收N、P、K量分别占20%、15%、10%。水稻属喜铵作物,拔节前明显偏向吸收铵态N,拔节后稻根还原力强,特别是上层根系和浮根的产生,对硝态N的吸收显著增加。故也称水稻为前铵后硝作物。(一)高产水稻对N、P、K的吸收(二)氮肥定量氮肥定量分为总N量和N肥运筹两部分,都是根据高产水稻需肥规律、土壤供氮规律、肥料特性和当季利用规律、以及生育期间各种情况变化来定量的,是栽培中较难定量的技术之一。1、总N量确定总施N量=(目标产量吸N量-土壤供N量)/肥料利用率(1)目标产量吸N量=目标产量×单位目标产量吸N量据统计每生产100公斤稻谷吸N量粳稻在2.2kg,籼稻2.0kg。(2)土壤供N量=无N区产量×单位无N区产量吸N量研究表明,无N区吸N量随地力(即无N区产量)提高而增加,且受土壤质地影响,粘土地比砂土地高。无N区百公斤稻谷吸N量=无N区产量×无N区植株N含量(3)N肥当季利用率不同品种、土壤质地、肥料、施肥方法、前后施肥比例、气候、土壤水分都会影响肥料利用率,有17.1-45.3%的差异。但高产条件下,上述各因素都必需保证在最适范围,所以肥料利用率高低实际上也就是各项措施合理与否的一种综合体现。统计江苏各地600-700kg田块肥料利用率25-40%,700kg以上田块38-46%,可见40%的N素利用率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指标。2、基蘖肥N:穗肥N基蘖肥、穗肥的确定,目前尚缺乏强有力资料,但品种伸长节间数目影响穗肥定量是肯定的。统计全国情况:n≥6品种以4:5~6:4为宜n=5品种以6:4为宜n=4品种以7:3为宜穗肥施用穗肥分促花肥(倒4叶)、保花肥(倒2叶)二次。促花肥:保花肥=6:4或5:5为宜3、氮肥定时穗肥施用穗肥分促花肥(倒4叶)、保花肥(倒2叶)二次。促花肥:保花肥=6:4或5:5为宜为什么在这两个时期穗肥?3、氮肥定时1、稻体对氮磷钾吸收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平均比例:1:0.5:1磷肥全部基施钾肥溶解度大,吸收率高(40-70%),也易淋溶损失,一次不宜施用过多,最好采用两次施肥。第1次作基肥,第2次在拔节期施用,各占一半。(三)磷钾肥定量谢谢秧田期管理技术要点(1)播前种籽处理——晒种、选种(2)浸种(消毒)——吸足谷重1/3的水分秧田期管理技术要点(3)催芽保湿,至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摊凉锻炼(自然温度),摊薄炼芽1d。(4)秧田耕整平、上软下硬,秧板上铺3cm泥浆,软硬度达自然落入半粒谷。(5)播种播种均匀,塌谷至谷粒刚好入泥,细土覆盖1cm第1叶平展前,水不上秧板,保持土壤湿润、通气,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烈日跑马水。第2叶期施断奶肥3-5kg/亩尿素,水分管理与1叶期相同。(6)水肥管理第3叶期薄水灌溉,防止秧苗生理失水。遇寒潮低温时深水护苗,低温过后逐步排浅水层。第4叶期以后,浅水灌溉,不宜断水,以免根系长得太深,不好拔苗。看苗施接力肥,具体施与不施、何时施、施多少,以保证拔秧前6-7天肥效耗尽为原则。移栽前3-4天施起身肥(送嫁肥),尿素10-15kg左右,促使秧苗多吸N,有利于移栽后活棵返青。移栽期准备——翻耕:用犁或锄翻土(切土、碎土),同时翻埋肥料和作物残茬。——深松耕:用犁或锄对耕层进行深位松土。——旋耕:用旋耕机切割、破碎、搀和土壤。土壤耕作的类型分为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两大类:基本耕作:是利用各种犁或锄进行整个耕作层的耕作。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表土耕作表土耕作为基本耕作基础上进行的辅助作业。包括耙地、中耕、镇压、培土、作畦、起垄等入土较浅、作业强度较小的耕作。小苗移栽(2-3叶期)机插秧苗小苗移栽(2-3叶期)机插秧苗中大苗移栽(>5叶期)人工移栽秧苗中大苗移栽(>5叶期)人工移栽秧苗中大苗移栽(>5叶期)抛秧二、移栽基本苗定量基本苗数(万/亩)=目标穗数(万/亩)/单株成穗数(个)单株成穗数定量大中苗移栽条件下单株成穗数=(1+t1)[1+(N-n-SN-1-a)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