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的起源及其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流传和演变.docVIP

晋剧的起源及其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流传和演变.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晋剧的起源及其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流传和演变

晋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在山西,称它为中路梆子;在关外长城以北及京津一带称为山西梆子,也有叫太原梆子的。由于近代晋商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经商活动日益频繁以及大量山西移民移入内蒙古,所以晋剧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将对晋剧的起源及其在内蒙古的流传和演变作一探析。

一、晋剧的起源

晋剧究竟由何剧种演变而来,至今尚无定论。据《中国戏曲集成·山西卷》中前言所述:“中路梆子由蒲州梆子演变而来。过去中路梆子演员多系蒲州人。远在道光、咸丰年间,‘三义园’名老艺人王来来就是陕西韩城人,班社多系蒲州人。现存蒲剧老艺人姚恒春、杨登云都参加过中路梆子。这样长期为晋中人民服务,就不能不照顾到晋中人民的喜好,日久天长,吸收了晋中地区各种群众艺术的长处,唱腔道白吸收了当地群众的语言特色,经过丰富和发展,才别具一格地形成了中路梆子。”而《中国戏剧简史·花部诸腔》则认为“此腔来源复杂,或系秦腔及勾腔混合而成”。日本青木正儿在他著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曾这样论述:“余即以西皮调证为出于秦腔矣。今此种山西梆子与西皮比较时,觉其旋律间往往有相类似处,其若干拍子全与西皮同。近时欧阳予倩氏谓西皮之慢板、快板、摇板等结构均与山西梆子同,行腔也甚相似,惟颓昧不同耳。”《同州梆子历史》一书又认为:“同州梆子盛于清代,一些梆子戏受其影响不小,如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梆子,同根于同州梆子,却是可以肯定的。山西梆子以蒲州梆子为最早,蒲州梆子在山西称南路梆子,也就是蒲剧。称太原梆子为中路梆子。”这就是说,山西梆子的发展情况是由南而北,根据各路地区的语言所结合的民歌土调以及说唱故事的鼓调之类,随地发生变化的。

说晋剧源于同州梆子,其实也即蒲州梆子。因为蒲州梆子乃同州梆子之后裔,同州渡河即蒲州,而其语言与民间风习大多相同,可以说源于蒲州梆子更近些。说源于勾腔也还与蒲州梆子有关,据内蒙古二人台老艺人所述,“勾腔即山西蒲剧之别名”。《金台残泪记》(卷二)也讲:“今山西旦色少佳者,所谓勾腔也稀矣。乃知勾腔为山西特有之腔。”说源于秦腔,更和蒲州梆子相近。周贻白先生在他的《中国戏剧史长编》中论述到:“秦腔虽然是陕西省的地方剧种,但与山西梆子,主要是蒲州梆子,在发源上颇难分别其先后。因为远在清代乾隆年间入京献演的秦腔就以梆子腔为其别称。”

另有王易风先生证为源于山西之“并州腔”之说。还有署名呆人的文章认为“和西皮有着渊源”。又讲“京梆子传到山西就变成了山西梆子,因为山西以前有个特种腔调——勾腔,唱时酷似昆曲而声音洪亮,和现在的山西梆子有些相像”。

所以,该剧绝非一种腔调而成,应该是几种曲调合成的。不过可以肯定,它受蒲州梆子影响最深刻,或是说它直接由蒲州梆子结合山西晋中地区民歌土调之类演变而成。

二、晋剧班社

晋剧在山西晋中形成后,逐渐发展壮大,遂向外地流传。同治九年(公元l870年)晋剧名艺人侯俊山等曾经到张家口和北京等地演出,颇负盛名。不久,陕西、甘肃、冀西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西部区也渐次成为晋剧的活动范围。据《绥远通志》等有关史料记载,远在同治初年,塞北就已有私人组织的晋剧班社,只因不合满兵欣赏习惯,故从京津等地邀来两个皮黄班,因后继无人,为时不久,即行垮台。呼和浩特在清光绪年间两个有名的老戏班,一名吉升班,一名长胜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组成的。当时的私人戏班为数较多,如侯攀龙科班、白三碌碡班、狞眉三子班等。

吉升班和长胜班组成后,红极一时。因为当时呼和浩特的经济发展相当繁荣,各种商业,手工业,各地来这里的客籍同乡会,都有自己的社。如银行叫“宝丰社”,当行叫“集锦社”,住食行的叫“仙翁社等”不下数十种。同乡会中,有大同人的“云中社”,晋北、晋中的有“代州、忻州、定襄、榆次”等社。这些社分别设在许多神庙里,每个庙有两三个社,甚至有四五个社。每社每年最少演一次戏,富社最多至二三次。等到立冬以后,天寒露冷,各庙会野台戏均停止活动,于是便到当时呼和浩特的戏园演出。当时有燕美园、同和园两个戏园。前者位于旧城小东街,后来改为大观剧院;后者位于旧城大西街,后来改为同乐剧院。

上述情况,虽然叙述的是呼和浩特当时的梨园盛况,实际上有许多著名演员,如“人参娃娃”“千二红”“鸡毛丑”等,他们都到包头、萨拉齐、托克托等地演出过,不过时问很短,就转到别处了。

包头是内蒙古西部商贾辐辏,经济活跃的水旱码头。清末民初,已经有了剧场,取名开明大戏院。据说在这个剧场首先演出晋剧的,有北路梆子艺人金龙(十一红)、范金玉、小翠仙、吴德泰等。后来魁华舞台、三庆茶园、西北剧影社相继建成,晋剧名演员李子建(艺名“夺庆”)、刘明山(艺名五月仙)、张玉玺(艺名老狮子黑)、张庆云(艺名小狮子黑)、康佩元、子都生、京京奎、王殿奎、郝盛魁、筱桂桃、筱金凤、筱金枝、筱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