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范文点评)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导学(统编版).docxVIP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范文点评)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导学(统编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习作同步导写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范文点评)

1.明确要求:

(1)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2)创设交际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3)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4)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和学生交换习作,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方法点拨:

(1)审清题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査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说明文或记事作文)

(2)审清内容: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审清重点:通过介绍风俗习惯时,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3.思路引导:

以习作《正月十五闹花灯》为例来说明:

以习作《赛龙舟》为例来说明:

【范文点评一】

范文展示

元宵舞龙灯

家乡的元宵节,最有特色的风俗活动就是舞龙灯。那时,村庄灯火通明,宛如白昼,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听村里的长辈说,舞龙灯这风俗可大有来头呢!传说有一个村庄盛产荷花,村里有个小孩因缘际会变成了一条龙,之后盘旋上天,一直庇佑着村子。人们为了感谢他让村子风调雨顺,便采了九百九十九片荷花瓣,缝成一条“百叶龙”来纪念他。每年过节,村民都舞起龙灯,以求消灾辟邪,平平安安。

元宵节到了,舞龙灯也如期而至。龙灯平日都放在庙中,待到喜庆节日才会请出来。活动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这时,鞭炮的爆炸声,人们的喧哗声,锣鼓的敲打声……一声接一声地钻进耳朵里,又似一阵阵闷雷炸响。在我的脑海里,一幅盛大的节日风俗图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我在家门口伫立,翘首以盼,等待舞龙灯的队伍从门前经过。

终于,排在队伍前的邻家大妈们打着腰鼓出现了。她们身着喜庆的红色衣服,腰间挂着一面小鼓,用力地敲着,整齐划一的鼓声气势十足,那是在给舞龙灯打节奏呢。“咚咚锵,咚咚锵”,伴着热闹的锣鼓声,一个壮汉手持“龙珠”大步走来,那“龙珠”是金黄色的,十分吸引人。在他身后,一排人手举支撑着龙头和龙身的木棍紧紧跟随着。那龙头神情威武,龙身也精美华丽。只见龙头向上扬起,要去咬那龙珠,龙珠往下一躲,龙扑了个空,龙身也扭动起来,片片龙鳞纷纷摇摆,花边翻转,宛如波浪,又似黑夜中明亮的焰火,闪动着,跳跃着,异常耀眼。我高声欢呼,眼前的一切显得十分梦幻,这时,大人们点燃烟花,燃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给舞龙灯增添了更多热闹。

长鋣耵爪嬛长的竹竿上挂着小红灯笼,与龙灯交相辉映。大家拿着竹竿,随队伍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还有些老人手举旗子跟在后面,一些人踩高跷,一些人抬轿子请神像……

队伍继续向前走去,直到完全看不见队伍的踪影,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去。美丽的龙灯似乎还在我眼前……

名师点评

穿插传说:以“听某人说”的方式介绍关于舞龙灯风俗的传说铹剪蓿弔拓,十分自然。

以声音烘托气氛:鞭炮声、人声、锣鼓声等各种声响,有力地烘托了舞龙灯时的热闹、喜庆气氛。

细节生动:“扬起”“咬”“扑”等动词用得很准确,展现了龙灯舞动时的动感。

亮点借鉴

热闹的节日一定少不了声音,文中对锣鼓“咚咚锵”、鞭炮“噼里啪啦”等各种节日特有事物的声音的描写,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热闹的风俗一定少不了精彩场面,文中重点写了从门前经过的舞龙灯表演队伍,打腰鼓的大妈、手持“龙珠”的壮汉……各色人物缤纷登场,使得舞龙灯的画面更为丰富热闹。热闹的活动少不了人的参与,文中写“我”翘首以盼、高声欢呼、依依不舍,通过“我”的感受凸显了活动的热闹。

【范文点评二】

范文点评

中秋烧塔

瓦砖砌叠灶成塔,柴草偷来汗湿身。”这两句诗说的就是我们家乡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烧塔,我们以此表达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生活的祝福。

金秋九月,叔叔邀请我们一家回老家庆祝堂姐考上大学,顺便一起过中秋节。一进村,就发现老家变化好大!道路整洁宽敞,沿路新房林立,就连村里的几块小荒地也变成了休闲场所。

在祠堂门前的空地上,村主任和村里辈分最高的五太爷指挥着一帮村民建塔。村民们用青砖垒起了一个矮矮的地基,然后灵巧地在上面垒上瓦片,深灰色的泥瓦左一片,右一片上一片,下一片,像鱼鳞一样一层一层,密密层层地摞了差不多四五米高。靠着精巧的结构和村民高超的技艺,整座塔不用任何泥浆黏合,也结实得很,几个调皮的孩子上前使劲推,塔也纹丝不动。旁的几个婶婶则负责往空心的塔里添加柴火和麦秸。

天色渐晚,我们和叔叔一家像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鹏城九九李老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虽枯木老朽,仍血气方刚,自嘲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5月3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