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视野下人工智能的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研究.pdf

数学视野下人工智能的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视野下人工智能的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已普遍运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

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需由刑法予以应对的风险。无人驾驶汽

车致人死亡案等从不同角度给刑法的理解和适用带来挑战,人工智能的刑法定位

问题便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刑法学界围绕“强人工智能”是

否具有“独立意志”而成为刑事责任主体展开激烈讨论,并形成互不相容的两大

阵营。究其原因是现有研究忽视了人工智能的实质及其科技本质。由此,本文围

绕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影响因素,从数学视角加以考察与验证,得出人

工智能不能成为刑事责任主体的结论,并据此展开刑法对涉人工智能犯罪如何规

制的展望。

全文除导言外分为五个部分,共50000余字。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与刑事责任主体的基本梳理”,分别对人工智能的相关

界定、刑事责任主体的历史变迁及国内外对人工智能法律定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

梳理。通过观点的横向对比,人工智能具有相对自主性,空间跨越性和技术隔离

性的特征,是通过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以实施特定智能行动的系统或实体;通过

学术史的考察,认定刑事责任主体需要满足有独立人格、能自由意志和可自主行

为等要求;通过对政策和实践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在政策立法上呼吁对人工智能

进行全面立法,在司法实践中有倾向将人工智能作为法律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我国对人工智能的刑法定位。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争议的数学困境”,梳理人工智能刑事责

任主体资格的理论争议,并从数学角度剖析现有争议存在的误区。通过对观点的

梳理发现,我国刑法学界以意志自由为核心对人工智能的刑事主体资格展开激烈

讨论,理论探讨会对未来人工智能立法产生影响,而现有争议忽视了人工智能的

固有属性和数学本质,存在偏差,包括:误认为突破人类预测范围的人工智能有

主观意志;误认为合理选择动作是人工智能的客观行为;误认为删除数据等技术

手段是刑罚制裁方式。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确立的数学基础”,从数学角度切入,

1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梳理理论争议背后涉及的数学原理,并从辩证法和系统论的视角切回,论证所运

用数学原理的哲学有效性。与自由意志相关的模糊数学原理,是唯物主义辩证规

律的延伸;与社会行为相关的深度学习算法,要经受马克思认识理论的检验;与

责任能力相关的中文房间实验,要经受系统论整体性原则的考验。

第四部分“数学视野下人工智能不具有刑事责任主体资格”,分别从人工智

能的法律人格、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以及承担刑事责任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数学

分析,并得出人工智能不具有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结论。首先,三大悖论、三大

路径以及数理运行逻辑证实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属性、不能超越人类智能、不能

与法人相提并论,人工智能因不具有法律人格而不能成为规制的主体。其次,算

法演变、中文房间实验以及模糊数学原理证实人工智能不具有自由意志、社会属

性和责任能力,所谓自由意志只是设计者对复杂算法涵盖下的各种情况的不完全

掌握,行为本质是机械的反射,其本身不能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人工智能因

不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而不能成为刑事责任主体。最后,人工智能没有道德,

所谓道德偏见本质是算法或数据偏见的结果,对其施加刑罚不满足刑罚功能;而

删除数据等类处罚措施,实质上是技术性处罚手段,不满足刑罚目的和后果差异

性要求,人工智能因无法经受刑事责任后果的检视而不能成为刑事责任主体。

第五部分“数学视野下涉人工智能犯罪的刑法规制展望”,从宏观和微观两

个层次构建涉人工智能犯罪的刑法规制方法。在宏观层面,秉持利益平衡理念,

妥善处理刑法介入的时间;坚守刑法谦抑原则,准确界定刑法介入的位置;以犯

罪预防预警为模式转向,准确设置事前预防和事后打击同步推进。在具体路径层

面,明晰涉人工智能犯罪的实质,以数据和算法安全为刑法规制对象;明确刑法

规制的主体,对相关人员按既有或新设罪名承担相应故意或过失犯罪的刑事责

任;适用现有或创设新的具有刑事制裁性、保安处分性或修复性的刑罚与非刑罚

处罚方法。

关键词: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自由意志;数学原理;刑法规制

2

文档评论(0)

论文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