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

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

画细致,影影绰绰,备受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

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康熙时已初露端倪,雍正时臻于完善,到了同治、

光绪年间,“西门”派艺人潘玉茂兄弟,专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

雕的基础。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国画艺术精髓,熔雕、画

于一炉,以刀代笔,别开生面地将薄意艺术提高到新的境地,作

为寿山石雕中独门别类的艺术形式.

由于薄意浅刻如画,耗材甚微,所以特别适合于雕琢像田黄

石、芙蓉石之类珍品原石。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时难免会有一些裂

痕、砂格或不纯的色块、斑纹,即便是田石、水坑冻之类名贵石

品也难求纯洁无暇.倘若这些瑕疵出现在印体部位,无法通过钮

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艺术处理,势必影响到石章的品级,过分

雕琢又容易损坏宝石的天然文彩.在这种情况下,雕饰薄意于石

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装饰方法。

薄意犹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国画,取材广泛,讲求意境。内容

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瓜果等。

薄意雕刻,主要有一下几个步骤:

构图-—在消磨成形的章面,发挥作者丰富的想像力,进行

构思设计,充分利用寿山石的纹理、俏色等特点,用毛笔在石面上

描绘出图画。

薄意的构图布局,注重意境和气韵,与中国画同理。景物的

层次一般不宜重叠过繁,交叉过密,石坯上的裂纹、砂格要尽量

遮掩,“按材施艺,因色构图,避格取巧,掩饰瑕疵”。作到繁而

不乱,简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洁挺秀,将雕艺与画理融为一体.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是艺人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勒线--描图定稿之后,用尖刀顺着形体的外轮廓勾勒出一道

织细、准确而明显的线条,谓之“勒线。勒线是薄意雕刻的一道

关键的工序,它对作品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把刀稳,运

力均,而且落刀要果断精确,刀锋要活泼流畅,刀痕要深浅适中。

剔地——又称“起地”.是应用平刀、铲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种刀

具,削刮勒线以外的空余石面,让景物部分微微隆起石面。如果

是自然形的印材,铲地要随着石形的凹凸而起伏.若是四方形的

印章,底地则必须平坦完整,印体的转角线应保持垂直。

雕饰—-使用各种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浅刻雕饰,

现出物体的质感、阴阳向背,使其富有立体感,达到笔墨渲染的

韵趣。

薄意雕刻“以薄取胜,以简见长,所以刀法应灵活多变,洗练

概括,落刀准确,以一当十。雕刻完毕之后,还需要对某些细节,

如花蕊、叶脉、苔点、枝干以及人物、动物的眼睛、鬓发等部分,

用尖刀或半尖刀阴刻、抽丝,精细修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鉴赏家往往以诗情画意来衡量薄意雕的品位,用中国画的六

法来评价作品的优劣,将薄意看作是一种隆起的绘画.所以薄意创

作者多数兼精绘画,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国画的笔墨技巧,才有可

能挥洒自如地在石面上刻画薄意。

除薄意之外,印身的装饰还有一种叫做“线刻”。线刻俗称“脉

花”。即以尖刀在印章的四周单线阴刻画面,犹如一幅白描。通过

景物的轮廓刻画,将石面的裂纹瑕玷巧妙加以修饰。

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也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

艺术表现手法。著名的书画金石家潘主兰先生指出:“薄意者技

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纸之薄也;

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韵味为最佳,耐人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味以有此境界者.”薄意雕刻艺术面世较晚,才有百余年的历史,是

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杨玉璇、

周尚均二人,便常在印台四周雕刻极浅的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

纹。后来,潘玉茂继承杨、周遗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种图饰,

以掩盖石疵。然而刻法都未能达到十分理想的程度,意境也嫌呆

滞简单,因而也难达到最佳的掩饰暇疵的效果,但已是薄意的雏

形。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正值福州寿山石雕“西

门派”艺术的鼎盛时期,该派名师陈可应的人室弟子林清卿,天资

聪慧,工诗能画,巧琢善雕,年未及冠,已负声名,对薄意更为专

精.他认为前辈的薄意作品,有不讲画理,不究布局,缺乏画意之弊。

他胸有大志,胆识过人,为了改变上述弊病,他暂时放下雕刀,拜

师学水墨画,还研究秦砖汉瓦、古代石刻和画像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8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