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中的地方(高邮)民俗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汪曾祺小说中的地方(高邮)民俗文化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执着地表现了他的家乡高邮,描写了高邮的许多民俗文化,使其小说充满了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文章力图从他对民间习俗、民间艺人、民间美食、民间作坊的描写来分析他小说中的地方民俗文化。

高邮;地方民俗文化;民间习俗;民间艺人;民间美食;民间作坊

在现当代中国作家中,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如老舍笔下的北京,李劼人笔下的四川,艾芜笔下的南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汪曾祺(下文简称汪)是沈从文的学生,他继承了老师的地域小说,执着的表现他的故乡高邮。“在中国文化里,故乡应该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现实的家园,是曾经生我养我的地方;一是指灵魂的故土,是个人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最终归依。”[1]故乡养育了汪的身体,更是培育了他的灵魂。故乡是汪创作的源泉,是他永远的天堂,他的代表作品《受戒》《大淖记事》就是以故乡为背景写出来的。

在《汪曾祺文集》(小说卷上)的序言中,罗爱华写道:“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作家一辈子只写两本书,第一本写自己(的生活),第二本写别人(的生活)。所谓‘江郎才尽’大约是把自己(的生活)写完了,而对别人(的生活)又不熟悉,所以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借这个框子来比照,可以说,汪曾祺永远都是在写第一本书。”[2](P1)这段话是对汪小说的准确评价。汪的小说生动记录下了家乡的地方风土人情,传神描写了高邮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人物形象,堪称是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高邮版的清明上河图。

汪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小说充满了浓浓的文化韵味,因此也被称为文化小说。汪将地域和文化结合起来,又因为所描写的大都是他所熟悉的农村民间,于是形成了他小说中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汪小说中所写的民俗文化甚多,本文着重从民间习俗、民间艺人形象、民间美食、民间作坊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汪曾祺小说中的地方民俗文化。

一、民间习俗

汪小说中有大量的民间习俗描写,正如他所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3](P11)各种民间习俗已经和他的小说融为一体,成为他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鲁迅等作家多描写残酷的封建陋习不同,汪所描写的民间习俗总是那么的温情动人,鲁迅等人重在发掘民间习俗的丑陋,而汪重在发现民间习俗的美,他笔下的民俗总是那么的美,他怀着一种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来描写这些民俗的,因此也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浓浓的抒情意味。

在《晚饭花·珠子灯》里,他描写了“送灯”习俗:“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宵节景。”这种习俗,对于少年的汪无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老年了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来。这种风俗现在没有了的,因此在我们看来也就特别有意思。

在《故人往事·戴车匠》里,他描写了一种当地的风俗:“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说是清明吃螺蛳,可以明目。买几斤螺蛳,入盐,少放一点五香大料,煮一大盆,可供孩子吃一天。”

从这些民间风俗的描写中,我们了解了高邮地区的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因为汪的小说得到了读者的了解,小说也因为这些民间风俗的描写而变得更加有韵味。有人把汪的小说称之为文化小说,不如把他的小说称之为民间文化小说更为贴切。

二、民间艺人

汪的小说还描写了许多民间艺人形象,他将这些人物写得很传神,沈从文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教写作课的时候,曾告诉他的学生写人“要贴到人物去写”[4](P59),汪大概是记住了他老师的教诲的。他笔下的民间艺人形象,大抵有和尚,车匠、船夫、赶鸭人、银匠等,下面仅举几个例子分析。

和尚应该是汪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和尚照理说不能算是艺人,但这些和尚有他们的技术,那就是做法事放焰口,放焰口要念经文,而且要敲打各种法器,在《受戒》中有这样一个放飞钹(一种法器)的场面:“忽然起手,大钹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接住不是平平常常的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由此可见,当和尚是很需要技术的,因此我们不妨把这些和尚也归入艺人行业。而且汪笔下的和尚显然与一般的和尚不同,因为他所写的和尚并不遵守清规戒律,也吃肉也喝酒也娶老婆。

在《受戒》中,汪写道:“他(明海)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去当和尚”。这就告诉我们,他说写的和尚不是为了念佛修行,而是把出家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故此和尚虽然吃肉喝酒娶老婆,但他们心中并没有一丝忏悔感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