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新《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2024年1月10日应急管理部令第14号公布,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主讲人:XXX培训时间:2024年1月22日
目录/CONTENTS一、立法目的(第一条)二、适用范围(第二条)三、条文术语解释(第三~五条)四、罚款行政处罚的决定(第六~十条)五、法律责任罚款(第十一~十三条)六、事故发生单位罚款(第十四~十七条)七、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情形的罚款(第十八条)八、事故发生单位人员未履责罚款(第十九~二十一条)九、合并罚款(第二十二条)十、其他(第二十三~二十四条)
一、立法目的(第一条)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严格追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正确适用事故罚款的行政处罚修订背景: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定义、种类、设定、实施主体、程序等内容作了修改,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处罚制度;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大了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的相关内容的修改,以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产安全事故行政处罚工作需要。
二、适用范围(第二条)第二条应急管理部门和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对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单位(以下简称事故发生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其他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等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适用本规定。
三、条文术语解释(第三、四、五条)事故发生单位是指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厂长、经理、矿长(含实际控制人)等人员。(首次明确)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1小时、越级上报)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原因、性质、伤亡人数和涉险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超过规定时限未向应急管理部门、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和有关部门报告,经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
四、罚款行政处罚的决定、实施(第六~十条)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应急管理部决定省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决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决定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决定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非煤矿)(第六条)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可以指定下一级应急管理部门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
四、罚款行政处罚的决定、实施(第六~十条)煤矿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第七条)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决定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省级局决定上级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可以指定下一级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
四、罚款行政处罚的决定、实施(第六~十条)第八条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的应急管理部门或者矿山安全监察机构依照本规定第六条或者第七条规定的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第九条应急管理部门和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规定的程序执行。第十条应急管理部门和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在作出行政处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要求听证等权利;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五、法律责任罚款(第十一~十三条)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事故发生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事故发生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条《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
五、法律责任罚款(第十一~十三条)漏报事故的伪造、故意破坏事故现场转移、隐匿资金、财产、销毁有关证据、资料拒绝接受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在事故发生后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瞒报、谎报、迟报事故事故发生后逃匿的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60%的罚款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80%的罚款处上一年年收入80%至100%的罚款关于事故发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