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互联网+”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索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与各学科的整合变成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相融合的新课题与新趋势。利用“互联网+”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是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求。作为一名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笔者结合一线课堂,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课堂互动、突破学习的重难点、促进情感的升华、落实课后实践,五个方面说一说如何利用“互联网+”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兴趣,课堂互动,突破重难点,情感升华,课后实践
引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互联网+”为我们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无限可能。同样,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较早地接触到电子产品与互联网,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仅仅依靠教材上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要用好“互联网+”,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巧用“互联网+”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图片、音乐、视频等感觉敏锐、兴趣浓厚,“互联网+”拥有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素材,如果能结合教学活动,在课前收集制作相关的课件材料,有利于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四年级下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第三课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笔者所在为城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国内经济已经有所了解,但对我国经济发展认识不充分,不自信。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做了一个“品名连连看”,将物品现在的名称与解放前的名称连起来。学生完成这个活动后,会提出质疑:为什么解放前的物品,都带一个“洋”字呢?这个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2在接下来的环节,通过图片(图2)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疫情下有担当的中国制造,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为祖国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情感得到升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图1品名连连看图2中国出口的防疫物资
再如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珍爱地球,树立环保意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很多环保的话题,如果再按常规的教学思路导入,不仅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会营造出一种说教感,无形中拉开学生与教材、课堂之间的距离。所以,我利用互联网选择了一个视频——《假如人类突然消失,地球会怎样》。从一个假设开始联想、推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视频最后总结:“如果人类突然消失,3000万年以后,地球就能抹去所有人类存在的痕迹。由此可见地球是一个较为稳固的生态系统。没有人类,地球依然可以过得很好,而没有地球,我们人类将无法生存。”这个视频引发学生反向思考。学生们震撼于这个视频结论,不仅整体感知了地球环境,而且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善用“互联网+”实现课堂互动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道德与的法治又是一门活动性、综合性课程,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地利用各种条件实现课堂的互动。
三年级下册《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一课时,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展开想象的活动——“同圆不同画”,旨在引导学生看到同学们的不同创意,从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想法不同。同学们的作品如果由老师一一展示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打乱课堂整体节奏。不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时候,就要发挥智慧课堂平板的作用了:每位同学画好后用桌上的平板电脑拍摄上传,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们不同的构思。这样既保证了同学们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又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第二课时“科技改变世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科技在改变世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拘泥于传统的知识讲授,将教材中涉及的科技人物以及科技理念、原理一一讲解,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效率较低。于是,上课之前,我把学生们熟悉的智能机器人之一——小度,带到课堂。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地向小度提出和本节课相关的科技问题,认真地分析小度的回答。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的互动,帮助孩子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依托“互联网+”突破重难点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或学生)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很多知识,仅仅依靠讲授不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借助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的互联网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他们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获取新的知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