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DSRCWAVE自适应消息调度器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DSRCWAVE自适应消息调度器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车辆间通讯(V2V)逐渐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和智慧交通的核心技术之一。而V2V通讯中采用的IEEE1609.4DSRCWAVE协议,是一种有效且广泛用于车辆间通信的协议。而车辆间通信涉及到大量消息的传输和交换,在高密度车流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并保障通讯质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调研内容
1.DSRCWAVE协议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2.V2V通讯中的消息传输和调度
3.基于DSRCWAVE自适应消息调度器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
基于DSRCWAVE协议,通过研究车辆间通信中消息传输的特点,设计一种自适应的消息调度器,使得在高密度车流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并保障通讯质量。
四、研究内容
1.分析车辆间通讯中的消息传输和调度的特点,包括消息类型、消息大小、发送频率等关键因素。
2.设计DSRCWAVE自适应消息调度器,该调度器可以根据当前的通讯环境和网络资源状况进行自适应调整。
3.在实际环境下进行测试和验证,评估调度器的性能。
五、研究意义
1.提高车辆间通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保障驾驶安全。
2.优化车辆间通讯的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网络拥塞。
3.对于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具有实际意义。
六、研究方法
1.调研:对车辆间通讯、DSRCWAVE协议、自适应消息调度等现有研究进行深入调研。
2.设计: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实际需求,设计DSRCWAVE自适应消息调度器。
3.实现:在模拟环境或实际硬件上进行调度器的实现。
4.测试:通过在实际环境下进行测试和验证,评估调度器的性能和效果。
七、预期成果
1.DSRCWAVE自适应消息调度器的设计和实现。
2.成功应用调度器实现V2V通讯中消息的自适应调度。
3.提出可行的消息调度策略,能够在高密度车流下保障通讯质量,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八、研究进度安排
1.阶段一(一个月):调研分析车辆间通讯、DSRCWAVE协议和自适应消息调度的相关技术和理论知识。
2.阶段二(两个月):设计DSRCWAVE自适应消息调度器。
3.阶段三(三个月):在模拟环境或实际硬件上进行调度器的实现。
4.阶段四(两个月):在实际环境下进行测试和验证,评估调度器的性能和效果。
九、参考文献
1.Liu,Y.L.,Li,W.J.(2019).Aself-adaptivedatadis-seminationalgorithmforvehicle-to-vehiclecommunica-tionnetworks.Computing,101(5),419-437.
2.He,R.,Wang,S.,Zhang,Y.(2019).MaximalConnectedSubgraphBasedFrameworkforEfficientVehicularCommunications.IEEETransactions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20(5),1705-1714.
3.Shin,J.,Lee,J.(2018).OptimalmessageschedulingforIEEE1609.4DSRCvehiclecommunicationnetworks.IEEETransactions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19(9),2997-300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