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方法培训课件.ppt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方法培训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季气温10度以上,相对湿度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度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一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当树势衰弱时,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5.1.2杨树烂皮病生物学特性

杨树烂皮病发病症状:又名杨树斧烂病,症状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斧及枯枝两种类型。干斧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斧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斧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1~4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杨树烂皮病的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10~15.2℃)、湿度(60%-80%)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天。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两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浸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斧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条件,抑止、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5.1.3杨树叶锈病生物学特性

杨树叶锈病发病症状:杨树叶锈病在杨树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发病初期,杨叶背面出现针头大小桔YE色粉质小疱,随着时间的推移,疱粉堆放逐渐扩大,严重时YE色锈粉可连成片覆盖整个叶背,因此,有人俗称为YE粉病。*发病的叶面则呈现凹陷的退绿YE斑,有时叶面也可出现YE粉堆。发病后,引致叶片枯萎并提早落叶,严重时,在生长期树叶即脱落殆尽,造成杨树秋季二次萌叶,从而削弱树势。*杨树叶锈病发病规律病害一般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林缘发病程度较重。该病每年9月上旬~10上旬为发病高峰。当林分植株密度大时、林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过大、附近有其转主寄主——落叶松时,病害发生较重。但夏孢子的存活力和致病性在干燥的情况下可达10个月之久,约有0.3%的夏孢子在越冬后有致病性。因此,在某些地区即使没有转主寄主,该菌也能以夏孢子逐年连续危害。*5.1.4杨树黑斑病生物学特性

杨树黑斑病发病症状该病一般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初期首先在叶背面出现针状凹陷发亮的小点,后病斑扩大到1毫米左右,黑色,略隆起,*叶正面也随之出现褐色斑点,5~6天后病斑(叶正、背面)中×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以后病斑扩大连成大斑,多成圆形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成黑色,病叶可提前2个月脱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调查方法*1马尾松毛虫

1.1主要生物学特性每年发生2~3代,随地区不同而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常出现世代分化现象。马尾松毛虫一般以3龄以下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来年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分散危害,啃食整根针叶,3龄幼虫受惊后弹跳坠落,4龄幼虫受惊绕后抬头晃动胸部;5、6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一条幼虫一生约可食200条松针,其中以末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量的70%~80%,1株10年生松树大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全部针叶,故防治应在幼虫期进行。1~3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一般达75%左右,4龄后虫口数量较稳定,因此,在预测发生量时常以4龄虫虫口密度作依据。*1.2调查方法

1.2.1越冬代调查:调查时间在越冬幼虫上树危害前进行调查,一般在2月下旬。踏查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踏查路线(可设计为较为固定的巡视路线),巡视路线要覆盖常灾区的80%,偶灾区的50%、安全区的20%,在发生区应根据需要及时补充设置临时路

文档评论(0)

铱竹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