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华丽的民族符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锦绣华丽的民族符号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一统天下、

影响历史进程的民族。

清王朝建立以后,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

坎肩作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一款经典服饰,就是满族服饰的一种。

其以装饰美观、穿着方便、保暖实用的特点,

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坎肩又称为“马甲”“背心”。无领或有领,只有衣身,没有袖子,衣长一般在腰身左右,两侧开裾或三面开裾,通常在领口、衣襟、底摆处镶饰花边以显华丽。

在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从一些将士的铠甲中可以看到坎肩样式的存在,但一直没有形成某个民族或某个时代的服饰文化特征,甚至在满族前身的契丹、女真人也很少穿着。一直到满族建国后,将坎肩穿在旗袍外面以充分展现它装饰美的风采,使着装效果更加华美富丽,才逐步成为清代皇宫和民间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服饰。

坎肩的前身

按照坎肩的款式和使用功能来看,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坎肩的雏形,比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各种武士陶俑中(图1),可以看到一些陶俑身披的前胸甲或齐边甲就很像坎肩的形式,而这种甲衣是秦军为作战时起防护作用而配备的。此外,在唐、宋、元、明朝军队里也都出现了各种类似坎肩样式的甲衣,主要是防身所用。

虽然古人着装以宽衣长衫为主,但坎肩也较早出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半臂,汉时名绣裾,即今日之坎肩也,又名背心。”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服装叫裲(liǎng)裆,也是由军服中的甲衣演变而来的,其没有衣袖,只有两片衣襟,与坎肩很像。宋朝无论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穿短背心的记载,南宋时期一位官家小姐黄昇的墓葬中就出土过一件牡丹花罗背心。

明代比较常见的一种铠甲款式的服饰称为罩甲,其形制像长坎肩,对襟,方领或圆领,无袖,衣身两侧及后部开裾(图2、3)。《明宣宗射猎图》和《宣宗出猎图》两幅画作中,宣宗所穿的黄色长坎肩即为织物制作的罩甲。《酌中志》:“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可见,从军营中的战甲到百姓的日常服饰,都与后来的坎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名称和穿着的人的地位有所不同而已。

中国传统社会强调衣冠之制,它是封建社会礼制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旧王朝的更替,往往会在人们的服饰变化上反映出来。在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就想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满族是我国北方的一支强悍豪放、充满生气的少数民族,骑马射猎是这个民族的标志之一。广阔草原和奔腾起伏的高山为这个民族培育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自强意识。在服饰方面,则体现了豪迈的情致,色彩鲜艳浓烈,纹样线条分明。传统的骑射生活使满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并喜用各种颜色的丝绦做腰带,以飘动、灵活为美观。这里所指的长袍通常是代表当时满族人常穿着的旗袍,而当旗袍成为满族特有的民族服装时,这种穿在旗袍外面无袖、短款,既有保护、保暖作用又具活动自如特点的坎肩愈加成熟起来。

下面,笔者将主要以满族服饰中典型的坎肩款式,并以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精美、华丽的坎肩为例作以介绍,使大家在了解坎肩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欣赏到皇宫中收藏的珍贵文物。

清代坎肩的常用款式

清代满族的坎肩,常见样式有对襟、琵琶襟、大襟、一字襟和人字襟等。

一字襟

“一字襟”(图5)是依据两襟连接的位置和形状而命名的。如一字襟其纽扣袢均系在胸前,形成“一”字形。领子和衣后身缝制在一起,而衣身前片从领下开始单独缝制,用纽袢与身衣后片连接。通常胸前有7枚扣袢,两衽处分别有3枚纽袢。

“巴图鲁坎肩”也是“一字襟”。巴图鲁,满语“勇士”之意。清代官员和八旗子弟讲究穿这种坎肩,它是一种多纽背心。主要用于外出,有护身和防寒作用。清代先是朝廷要员时兴穿这种坎肩,因此又称作“军机坎”,后来一般官员、八旗子弟都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另有一种是临时在两肩部系上两个袖子,这种袖子时称“鹰膀”。一般的步行者不穿此装,是骑马远行时常穿的一种服饰。

人字襟

“人字襟”(图6)坎肩与一字襟坎肩相仿,领口缀一扣,领口下缘左右略向下裁开,使襟上端呈“人”字状,并分别缀三扣,一般为女用。

琵琶襟

“琵琶襟”(图7)的款式比较常见,像袍子的穿法,前襟是从领结处一直掩到右腋下,依次有五六枚纽扣连接。前襟右下角裁下一块,然后用纽扣绾住,便于骑马行走,也被称为“缺襟”。

大襟

“大襟”(图8)与琵琶襟相似,但大襟的前襟只掩至胸,不在腋下,且前襟完整,完全遮盖住底襟。

对襟

“对襟”(图9)是前身对称的两个相对的衣襟并用纽扣连接,像现在的唐装对襟、盘扣的款式。对襟的服饰在历史上出现得较早,商代的玉雕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身着对襟服饰的人物形象。

坎肩除了短的或长至腰间的以外,还有一种坎肩称为“褂”,是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便服。因这种圆领、对襟、直身、无袖的款式与坎肩相似,因此被称为“长坎肩”。宫中皇后、妃子们穿着的这种褂被称为“朝褂”(图10)。

清代坎肩的材质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