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学习研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有感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施行,在此之前,我在微博看到过这样一段教师感慨:”’保护自己,不要多事。’好像成了一个必须知道且要时刻谨记的工作法则。活在刺耳的警铃下,施展不开。我始终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是存在那么一种纯洁的美好情感,可以帮人挺过任何困难。”
分享这段文字的目的,其实是想表达一种共鸣,多数老师是带着某种英雄情结在搞教育,期望我们的教育可以唤醒甚至改变学生,就像我们那个年代一样。但我们忽略了我们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一方面,那个年代在家里挨打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所以老师的惩戒有时候简单粗暴一点,但出于为我们好的初衷,会被大部分学生认同;另一方面,成为老师的我们,绝大部分是小时候相对乖巧的学生,教师的惩戒失当行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较少,但并不能否认那时的个别教师对学生有过不当惩戒,那种惩戒也曾深深伤害过我们曾经的小伙伴们。
所以,我觉得《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施行)》的施行的目的也是双向的:一方面,将“戒尺”交给教师,赋予教师使用合理合规手段管教学生的权利,避免“不敢管也不想管”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在约束教师管教学生的行为,防止惩戒失当。
那么关于如何用好这个“戒尺”,恐怕还存在一些疑虑。在新华网发布的《“戒尺”还烫手吗?聚焦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施行》一文中,记者调查发现,规则的使用,要综合平衡教师“合规惩戒”与学生“个体感受”、“责任焦虑”以及“家长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很典型的就是即使是认同惩戒规则的学生,对惩戒方式的个体感受差别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于有心理问题或者特异体质的危机学生,有时候惩戒会引发师生矛盾,甚至引发过激行为,从而可能对师生造成伤害,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法依规使用。
什么是“体罚”的回答,希望对于大家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使用中有所启发:(以下文段选自詹大年校长原创的文章)
在我看来,真正引起孩子恐惧的,是对惩戒的未知,因为未知,所以第一时间选择的是自我保护式的对抗和找借口。如果我们可以就惩戒进行积极沟通,学生是不是也能从恐惧逃避到责任承担,我们的管理方式从“以人为主”的单向惩罚到“以法为主”规则协定,让老师从惩罚矛盾中解放出来,变为与学生有共同目标的合作者,而共同的规则协定将成为约束学生行为的第三方,我们的惩罚会不会变得更有效和顺畅。
最后,分享我们班执行守时记录的历程,上个学期开始,我们班施行管理考勤的方法——守时记录,即当天全部同学按时到班,守时记录1次,以此类推,有1人迟到,则记录清零。
第一阶段,我们制定了一些惩戒的措施,执行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第二阶段,我借助社会助长理论,即没有竞争、没有奖惩,他人仅仅在场就会影响我们。且惩戒会让他更加心安,而接受惩戒意味着我已经为此行为付出过代价,我不需要有愧疚感。我废除了所有的惩戒方式,跟同学们一起守护我们的“守时记录”。这一阶段偶尔有迟到现象,使得守时记录清零。第三阶段,把注意力集中到1-2人身上,与这1-2人共同制定他们迟到的规则,为他们戴上“紧箍咒”,不因一个人的错误惩戒全班同学,而是因材施教的制定个性化的惩戒方案。
今天是我们班守时记录的第76次,我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开学的时候,我给他们发了一些抽奖的特权红包,在他们眼中,最珍贵的是两张挽救守时记录1次的红包,抽到这张红包的孩子感到非常幸运,我想,未来,当某位同学因为过失犯错的时候,这位幸运儿用她的特权红包挽救班级的共同保护的那个“数字”,既让她感到了无比骄傲,也警戒了这位犯错的学生,让他心怀感恩,而对于班级来说,这也是一次集体荣誉感的升华。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惩戒规则的使用需要我们遵循教育原则,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做眼中有人,言必由衷,言传身教中去唤醒学生大格局大情怀大未来的老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