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强化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
1.游赏心亭①(宋)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
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
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第二句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
海门”写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
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
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塞下曲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
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
暮色中。画面苍凉,气势恢宏。
C.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D.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
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
(二)
1.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朝梁人,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
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
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既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自己不能建功立
业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
脱愁思。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
对仗工巧。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
“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2.古诗鉴赏
路傍老人耿湋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注]①耿湋,字洪源,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此诗作于“安
史之乱”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
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B.第五句“余生”既指老人的劫后余生,又指诗人自己这一生。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
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