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背景;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转变观念深入实践;——修订组收集到的有关实验稿课标的反馈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此次修订体现了哪些原则?;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新创设的课程,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作为国家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在研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思想,关注儿童的生活,适应其发展阶段和认知需求。同时力争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产生真实情感和共鸣,使品德教育真正回归儿童生活。

;修订的内容解读;;修订思路力争体现;有效教学与校本教研;修订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改进、充实和完善;;(一)“前言”理念与设计思路部分;1、课程性质;定性:

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

二是从课程类型看,具有综合性。;2、课程理念;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理念之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理念之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3、课程设计思路;第二,为易于教师理解,清晰了设计中“线一面-点”的关系以及年级间的递进关系,对“螺旋上升”的表述做了修改。;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二)“课程目标”部分;上述三个方面,整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

;2、《品德与社会》课程分目标解读;(2)能力与方法目标层面解读;

将第二条中“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将第三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等。为降低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第四条改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删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

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做了调整,以简化内容,降低难度,便于教师把握。;◆实验稿1条:全面把握教学目标;;1.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三类教学结果(目标);2.教学目标的内涵与表述

;3.行为动词的理解

;课程内容中行为动词的分类与含义;;(三)“课程内容”部分;;(四)“实施建议”部分;一组统计数字:;为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建议”的每一条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以列举的方式解释了对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并对几种需要加以重视的教学活动的特点、目的和组织方式等做出了说明,对教师课内的教学活动组织和课外的备课等提出了具体建议。;1.教学建议;实施建议第1条:(―)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毎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再如,《标准(实验稿)》中“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中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教学中要放开手、尊重学生等。《标准(2011年版)》将标题改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突出了“独立思考”的思想。针对教师不清楚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我们首先指出:“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