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土龙祈雨” 小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龙祈雨”小考

【摘要】“土龙祈雨”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思想进行雩祀的方法。它可能起源于上古时期,至少在汉代固定成为王朝官方祈禳仪式中的一个部分,隋唐盛行一时,最终于赵宋之世为其他祈雨方式所代替。本文旨在对土龙祈雨法的发展历程作一考证,并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吴元扆拒绝召巫作土龙祈雨之事入手,探讨宋朝官方祈雨政策的内容,并分析“土龙祈雨”衰落于宋代的原因。

【关键词】土龙祈雨法;雩祀;禁巫政策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吴元扆被诏褒之事,提到他知定州时祈雨的情形,记曰,“属久旱,州吏白召巫作土龙祈雨,元扆曰:‘巫本妖民,龙止兽也。惟精诚可以格天。’乃集道士,设坛醮,洁斋三日,百拜恳祷,信宿而雨”。吴元扆不采纳州吏的提议,弃土龙之法而以道士代巫祈雨,应当与宋朝官方祈雨政策和巫觋地位的变化有关。

一、由官府到民间:土龙祈雨法的发展历程

《淮南子》有“土龙致雨”一句,高诱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像龙,云从龙,故致雨也。”有学者据此认为,作土龙祈雨的方法商代就已存在了。①现存的甲骨卜辞里有“其乍(作)龙于凡田,又雨”“十人又五,□□龙□田,又雨”②等字样,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和湖北黄梅焦墩遗址也发现了用石块堆塑的巨龙③,证明上古时期人们确实用造龙形物的方式祈求甘霖。但泥土制成的龙很难留存,无法得出土龙之法起源的具体时间。

到了汉代,土龙祈雨法有了国家层面的详细规定。《春秋繁露》专辟《求雨》一章,阐述了一年四季不同的求雨仪式,有暴巫、聚尪、祭牲酒、服彩衣等,但都要设坛祝斋,并且堆塑龙形,让人们围之而舞。具体到细节,对仪式流程、持续时间、供奉的牲畜酒品、说的祝词、龙的尺寸颜色等,都有规定。四时方法不同,但“为龙必取洁土为之”。作土龙求雨的依据,东汉的王充认为是《周易》中“云从龙,风从虎”的联系,“故董仲舒雩祭之法,设土龙以为感也”。④今人皆知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思想并将之归纳为系统的理论,具体到土龙祈雨法,他自己的解释为“同类相动”“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物故以类相召也,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所处以棘楚。”⑤到了东汉,朝廷每年要求各郡国汇报当年的雨水情况,如果不多,就祭社稷;如果大旱,则官员要举行祈雨仪式,具体做法就是“开阴闭阳”,穿黑衣,堆塑土龙、土人,然后让童子八男八女围着跳舞。⑥此时的祈雨流程比起董仲舒的规定简略了很多,更利于各地方官员的实践。刘昭注引《桓子新论》中有刘歆致雨之事,还有桓谭和刘歆就土龙的答问⑦,反映了士人对土龙祈雨法的肯定。

隋唐时期,土龙祈雨法不仅被官方继续遵奉,而且流行于民间。《隋书·礼仪志》和《大唐开元礼》都规定了在雩祭中要造土龙请雨,与汉代相比,增加了朝廷在仪式中的作为。先在京师郊外设大祭坛,同时官府要反躬自省,理清冤狱,免役济贫;如果仍旧不雨,则徙市,禁屠杀,造土龙,同时皇帝必须御素服,避正殿,减膳撤乐,百官也要撤掉伞、扇两种仪仗物。州县的规定跟京师差不多,只是详明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开元礼》和《隋志》所书雩祭大体相似,只在细节上有些差别,应是唐承隋制。宋《册府元龟》收大量唐代史事,也能看到“七月,诏曲江雩土龙”⑧这样朝廷直接命令地方造土龙祈雨的记录。民间百姓也自发采用土龙祈雨的做法。《新唐书》载,永泰初年,天大旱,“里巷为土龙聚巫以祷”。不过,在唐代,官府有时更看重政治作为在祈雨中的作用。永泰大旱史料中,官员马璘提出“旱由政不修”,下令将土龙、巫师撤掉,“明日雨,是岁大穰”。⑨另一条记载中,京兆尹黎干作土龍应对大历八年的旱灾,“自与巫觋对舞,弥月不应”,代宗令他毁去土龙,自己则减膳节用,“既而霪雨”。⑩此时,皇帝及官员自身的修省对攘除旱灾起了重要作用。

宋初沿袭前代做法,仍对土龙祈雨做出规定,采用唐代官员李邕创制的“雩祀五龙祈雨之法”。据《宋史·礼志》载,该法也要地方长吏组织祭坛,取土造龙,但特别强调“不得用音乐、巫觋”。等雨水充足了,为表感谢,要将龙请入水中。祭日干支、建坛取土里数、礼器大小、土龙规模,都依照五行进行规定。?但这次颁布的效果或许并不理想,因为仅仅在六年后的景德三年,朝廷再次下诏,将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不再作土龙。?此后各代官方礼志未见土龙祈雨之法。不过,土龙求雨的思想在民间仍未消失,散见于各类诗文当中,如宋人李石《骤雨》中的“滥兴桑羊诛,妄使土龙斗”?;明范景文《和北吴歌》“风刮土龙鳞爪动,杨枝洒水叫甘霖”?;明李默《孤树裒谈》?“京师旱,街巷小儿为土龙,祷雨,拜而歌”;等等。

二、从“土龙”到“画龙”:宋朝祈雨政策中巫觋因素的消减

土龙祈雨法不再为朝廷所用,是因为宋代官方另有一套祈雨政策。祈雨又被称为雩祀,据《宋史·礼志》,应当有两种类型:一种与“祈谷”并列,属于常祀,“孟春祈谷,孟夏大雩”,无论有无旱灾,都要定期举行,由皇帝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