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刘渡舟伤寒论诠释.docxVIP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刘渡舟伤寒论诠释.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概说】

太阴病,为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由三阳转入太阴,标志着邪气由六腑向五脏发展。

太阴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太阴病以足太阴脾病为主,乃脾家阳虚气弱,寒湿内盛的病证。因为脾阳有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脏腑器官与四肢百骸的作用。若脾阳虚衰,中阳不运,寒湿不化,即可形成太阴病。因而脾阳虚而寒湿重便为太阴病的两大特点。

太阴病的成因有寒湿邪气直中太阴而发病的,亦有因传经或误治而形成的。如少阳之邪传入太阴或太阳误治伤害脾阳而转属太阴为病。

太阴病的临床表现以腹满时痛、食不下、呕吐、自利益甚等证为主。

太阴病分经证与脏证两类:经证以脉浮、四肢烦疼等证为主,治以桂枝汤解太阴经表之邪。脏证以腹满时痛、自利不渴等脾虚寒证为主,治以温法,可用理中汤、四逆汤等。

除经证与脏证之外,还有一种脾脏本身的气血不和证,此证既不为寒,也不为热,而属脾家自身气血不和,阴阳失调的证候。其表现以腹满疼痛为主,治以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以调和脾家阴阳气血。又太阴湿邪内蕴,常是导致发黄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太阴之湿若不能运化而与寒邪或热邪相合,则发为黄疸,这也是太阴病的主要病变之一。

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在发病时,脾胃病变亦常相互影响或互相转化。阳明病,胃病及脾,伤害脾阳,可转为太阴病;太阴病阳复太过,亦可转属阳明,此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义。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86)

【解析】本条论述太阴病的提纲证。

太阴病为脾阳虚而有寒湿之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脾阳被寒邪所伤,运化失职,寒湿不运,气机滞塞,则腹满时痛。因属虚寒性疼痛,故时痛时止,得温则减。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吐;脾虚气陷,寒湿下注则泻;中焦虚寒,胃不腐熟受纳,脾不健运,因而不能食。所谓“自利”,是指自发的下利,并非被动所成。“自利益甚”的意思,一则强调了在太阴证中下利之证愈来愈重,同时也指出,其他如腹满时痛、食不下诸证,也因自利不止而愈渐加重。这就便于和阳明腑实证的腹满疼痛相鉴别:实证腹满痛、大便燥结,其腹满痛常随大便通畅而减。太阴虚寒腹满痛,并不随下利而减,反因下利愈伤脾阳,寒湿愈盛,气机愈加滞塞而腹满疼痛则愈重。

太阴病本属虚寒,当治以温化。若误以腹满时痛为实,用寒凉药物,必更伤脾阳。阳虚不能制阴,阴寒上逆,则“胸下结鞕”。胸下结硬比心下结硬位置为高,故病情较为严重。

本条论述了太阴病中焦虚寒之证,其主证是腹胀满,自利益甚,呕吐不能食,时腹自痛。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87)

【解析】本条论述太阴中风欲愈的脉证。

“太阴中风”,指脾虚之人感受风邪。因脾主四肢,“风淫末疾”,故见“四肢烦疼”,烦疼即疼痛厉害的意思。脉见“阳微阴涩”,是阴证阴脉,若由阴转阳,即由微涩而变为脉长的,说明邪退正复,里气未损,此时虽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等证,也由于阴证见阳脉,而属欲愈之象。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88)

【解析】本条论述太阴病欲解的时间。

亥、子、丑三时,是阴极而阳生,故为阴阳消长之时。太阴病为阳虚中寒之证,当此之时,得阳气来复之助,故为其欲解最有利的时间和条件。

有的注家认为,脾为阴中之至阴,气旺于亥、子、丑三个时辰,故当此时则病易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89)

【解析】本条论述太阴病从外解的治法。

太阴本脉应见弱象,今脉不弱而浮,说明其病由阴转阳,邪气已外达于肌表。邪在表者,当用汗解,故曰“可发汗,宜桂枝汤”。

以上第287条与289条两条,只做了一般的解释,若联系前后条文,结合临床实际来看,这两条在文字上作如下的调整,即“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如按以上修改则对于病情理解更为贴切。

前条讲的是太阴经证的脉证与治法。因风邪伤于太阴经表,故见脉浮、四肢烦疼。治以桂枝汤既能解肌发表,又能调和脾胃,且去邪而不伤正,又寓有建中之意,故用于太阴脾虚而患中风证者最为适宜。

后条则论太阴病欲愈之脉象,解见前。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90)

【解析】本条论述太阴虚寒下利的证治。

三阴病皆有下利一证,须分析病属何经下利。“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即指出了太阴虚寒下利的病机及辨证要点。太阴脾虚,寒湿不化,清气下陷,则自利为甚;寒湿盛于里,故口不渴。若少阴虚寒下利,由于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蒸腾,故见自利而渴。可见渴与不渴对诊断少阴下利还是太阴下利,则有重要鉴别意义。

太阴下利既属脾脏虚寒,所以治疗当用温法,可服四逆汤一类的温热剂,即所谓“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此处为何不提出具体方药,而用“四逆辈”来概括呢?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