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材料物理第二章薄膜的力学性质(1).ppt

薄膜材料物理第二章薄膜的力学性质(1).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薄膜的力学性质第三讲;§1.2薄膜的附着性质(重要)

理论上—需对结合界的了解。

使用上—决定了薄膜元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现无统一的测量薄膜附着性能的准确测量技术.

薄膜的附着性能直接与附着的类型、附着力的性质、工艺、测量方法有关。;2.1.1薄膜的附着类型

①简单附着—分明的分界面

②扩散附着

③通过中间层附着

④通过宏观效应附着

;①简单附着:薄膜和基片间形成一个很清楚的分界面,

其附着能Wfs=Ef+Es-Efs

Ef—薄膜的表面能

Es—基片的表面能

Efs—薄膜与基片之间的界面能

两个相似或相容的表面接触

Efs↓Wfs↑

两个完全不相似或不相容的表面接触

Efs↑Wfs↓

表面污染:

1.333×10-3Pa下→1秒后→表面会污染

一层单分子层。

简单物理附着—薄膜与基片间的结合力—范德华力;②扩散附着—由两个固体间相互扩散或溶解而导致

在薄膜和基片间形成一个渐变界面。

实现扩散方法:基片加热法、离子注入法、

离子轰击法、电场吸引法。

基片加热法:加温曲线(工艺)

离子轰击法:先在基片上淀积一层薄20-30nm)

金属膜,再用高能(100KeV)氩离子对

它进行轰击实现扩散再镀膜

电场吸引法:在基片背面镀上导体

加电压吸离子

溅射镀膜比蒸发镀膜附着牢,因为溅射粒子动

能大扩散。;③中间层附着—在薄膜与基片之间形成一个化合物而

附着,该化合物多为薄膜材料与基片材料之间的化

合物。;2.1.1附着力的性能(性质)

三种附着力:

范德华力、化学键力、静电力(机械锁合)

(氢键);③氢键(键能≈0.1eV)—离子性的静电吸引不普

遍,仅在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之间。;2.1.3影响附着力的工艺因素

包括材料性质、基片表面状态、基片温度、淀积方式、淀积速率、淀积气氛等。;②基片的表面状态对附着力影响也很大

基片清洗→去掉污染层(吸??层使基片表面的化学键饱和,从而薄膜的附着力差)→提高附着性能。;④淀积方式:溅射强于蒸发,电压(溅射)高

→附着好

∵溅射粒子动能大,轰击表面清洗且使表面活化

→附着强

电镀膜的附着性能差(∵有一定数量的微孔);§2.2附着力的测试方法;2.2.2引拉法(定量测量)

用拉力机或离心、超声振动仪给样品加上垂直拉力;

单位面积的附着力fb=Fb/A;2.2.4摩擦法

用标准的负荷橡皮(含有金刚砂)擦

用已知高度点矢落下的磨粒(如SiC细砂)擦;§2.3薄膜的内应力

内应力定义:薄膜内部单位截面上所承受的力,

称为内应力。在内部自己产生的应力。

张应力过大→薄膜开裂、基片翘曲。

压应力过大→薄膜起皱或脱落。

+在张应力作用下,薄膜自身有其收缩的趋势→

过大→薄膜开裂。

-在压应力作用下,薄膜内部有向表面扩散的趋势

→过大→脱落。

薄膜内应力的来源尚未形成定论。

;2.3.1内应力的类别与起源

按起源分:热应力—薄膜和基片的热胀系数不同

而引起的。

本征应力--来自于薄膜的结构因素

和缺陷。;由于薄膜中的内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即薄膜内各个分层的应力大小不同→两种内应力:;按应力起源分类:热应力、本征应力

文档评论(0)

润哈哈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广州乾星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101MA5B6X8T7Y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