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密泵壳芯体加工工艺.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

序言

圆形铝合金结构件常见于阀体类、泵体类和芯体类等零件,应用于军工、航天及高精密模具等领域。圆形铝合金结构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精度高且形状复杂,在材料选择上以2A12-T4铝合金居多,是一种常见材料,其机械加工性能良好,由于其最大的特点是易变形[1],因此其加工难度显而易见。

02

泵壳芯体的结构特点及关键技术难点

2.1?结构特点

图1所示圆形铝合金结构件为动力装置中的泵壳芯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泵壳芯体为复杂的镂空结构件,且属于薄壁件。从输出精度上看,泵壳芯体是关键精密输出结构件;从装配结构上看,泵壳芯体是整套结构的装配载体。

a)正视??b)侧视??c)仰视

图1动力装置中的泵壳芯体

a)正面结构??b)反面结构??c)侧面结构

图2泵壳芯体结构

2.2?关键技术难点

泵壳芯体关键尺寸精度如图3所示,工件上有多处几何公差要求,且精度在0.02mm。从产品结构上分析,局部实体连接部分壁厚仅为2.5mm,符合薄壁件结构特点;从加工工艺上分析,在保证产品精度的同时,如何控制产品的变形显得尤为重要。

图3泵壳芯体关键尺寸精度

03

粗加工方案

3.1?第一次开粗

第一次开粗如图4所示。

a)效果图??b)正面视图??c)反面视图

图4第一次开粗

实施方案:普通车床加工,自定心卡盘夹持毛坯,对原始圆形毛坯进行大余量开粗,工件单边留量0.5mm,保证整体几何公差精度<0.1mm。

工艺分析如下。

1)去除大余量毛坯,使产品做初次应力释放。

2)粗车后工件的整体几何公差精度应<0.1mm(含同轴度、垂直度和平面度),为后序定位加工做准备。

3.2?第二次开粗

(1)反面第二次粗加工反面第二次粗加工如图5所示。

图5反面第二次粗加工

实施方案:用三轴加工中心加工,立式自定心卡盘装夹工件底部圆形毛坯。

1)对图5所示工件绿色区域进行二次开粗,单边留量0.5mm。

2)将图5所示工件红色区域凹槽加工到位(即最终产品此处区域加工到位,不留余量)。

3)运用孔与孔之间的基准转换(见图6),将8个ST5(φ?5.2mm)底孔转换为6个M4螺纹孔和2个φ?4mm销孔。图6a中2处粉色孔为销孔,6处深蓝色孔为螺纹孔,尺寸精度转换如图6b、图6c所示。

a)转换示意

b)图样孔位最终要求为8个ST5

c)转换为6个M4螺纹孔和2个φ?4mm销孔

图6孔与孔之间的基准转换

4)图5中有孔的大平面见光即可,保证与各孔垂直。

工艺分析如下。

1)根据产品结构、尺寸精度分析得出图5红色区域为减重区域,因此加工到位,同时也满足产品内应力的二次释放。

2)在本工序孔与孔之间完成尺寸转换后,与大平面共同形成“一面两销”的经典装夹定位模式,为后序工装设计做准备[2]。

(2)正面第二次粗加工正面第二次粗加工如图7所示。

a)正视???b)侧视

图7正面第二次粗加工

实施方案:五轴加工中心加工,专用工装装夹。

1)设计一面两销五轴正面铣削专用工装(见图8)。

a)工装设计模型??b)工装实物

图8五轴正面铣削专用工装

2)图7所示工件绿色区域进行二次开粗,单边留量0.5mm。

3)图7所示工件红色区域凹槽加工到位(即最终产品此处区域加工到位,不留余量)。

工艺分析如下。

1)根据产品结构、尺寸精度分析得出图7所示红色区域为减重区域,因此加工到位,同时也满足产品内应力的二次释放。

2)工件属于镂空结构的薄壁件,应优先考虑让工件垂直方向受力,而不是径向受力,设计思路为:①定位面设计思路。结合上一工序,在孔与孔之间完成尺寸转换后,遵循一面两销装夹原则,图8a中绿色面为定位面,两处红色销钉限位[3]。②装夹方式设计思路。结合上一工序,在孔与孔之间完成尺寸转换后,设计4颗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图7中深蓝色零部件),反拉工件主体螺纹的装夹方式,考虑到本工序工件铣削余量较多,在工件最上端增加圆形盖板(图7a最上端黄色零部件),很好地起到稳定工件主体的作用。

04

时效处理

入炉温度:室温;升温速度:127℃/h;保温温度:(185±10)℃;保温时间:4~5h;降温速度:43℃/h;冷却方式:随炉冷却;出炉温度:室温。

工艺分析:①消除工件加工过程中的内应力。②稳定工件基体组织。

05

关键部位精加工方案

5.1?车床工序

实施方案:数控车床加工,设计专用工装装夹。

1)图9所示为自由状态下基准平面见光。车床镗软爪,轻夹蓝色外圆,端面贴紧,车削红色大面见光。

图9自由状态下基准平面见光

2)图10所示为精车工件正面。专用工装装夹(与五轴正面铣削工装相同),精车工件所有内孔区域与外圆红色区域。

图10精车工件正面

3)图11所示为反面车削工装。内孔配合专用心轴装夹(见图11a),打表复查上一工序已加工外圆及轴向圆跳动在0.01mm以内。图1

文档评论(0)

丹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