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颊河河流基本情况.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颊河河流基本情况

1.1流域自然概况

1.1.1地理位置

马颊河位于我县中西部地区,南自近德固齐庄、赵庄、薛庄、西吉七、东吉七、温吉七、睢庄、李村、王村、杏园、佛善村;寺庄乡的豆村、李岳村、苏岳村;城关镇的古计固、岳固、郭庄、姚庄;谷金楼的前陈、后陈、崔方、梁方、王方、前岳连、平邑、西小楼;韩张的西五楼、后五楼4乡镇28个村庄,长约20.3公里,入福堪乡境内后,又流经吴庄、崔宋村长约1.35公里,总流域面积约171平方公里(福堪乡约10平方公里)。流域人口约17.5万人,毗领徒骇河流域。

1.1.2河流水系

马颊河自清丰里固入我县境,沿河有留固店沟、十干退水渠、西西沟,引潴入马沟、善缘瞳沟、佛善村沟、豆村沟、李岳村沟、岳村集沟、城关沟、岳连沟、北支沟、南支沟、南宋沟14条支流汇入。沿河有吉西节制闸、平邑节制闸、及引潴入马沟口的阎王庙闸、西西沟口的退水闸、岳连沟口的提排站、南支沟口的退水闸等蓄洪、分洪、供水工程。

1.1.3地形、地貌

马颊河流域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降在1/6000?1/10000,地面高程45—55米之间,西部沙丘高亢,东部低洼缓平,是历史的黄泛区。

1.1.4地质概况

该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冲积剥蚀,构成了重迭交替的沉积特征。构造上属华北坳陷带。300米以上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300米以下为第三系,亦属松散沉积物,第四系各更新地层发育较完整,约120米以上为黄河冲积层,100-200米以下有湖积、洪积和冰积。

主要岩性为砂壤土、轻粘质壤土、中重粉质壤土及粉质粘土,细砂和极细砂。该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常年受东南季风环境的控制和影响,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能充分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年平均气温为13.7°C,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2°C,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7C。无霜期一般为21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8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8%。年太阳辐射量为118.3千卡/cm2,年有效辐射量为57.9千卡/cm2。多年平均风速为2.7m/s,常年主导风向是南风、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春秋两季风向风速多变。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72.2mm。

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2.2mm,年降水量在248—857.7mm之间,全年平均径流量为0.28亿m3,折合径流深44.9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973mm。因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年际分布极为不均,汛期(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因此,有先旱后涝,涝后又旱,旱涝交错的特点,严重影响夏粮生产和春季播种。

该区地下水资源贫乏,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目前超采地下水现象相当严重,且该区外来水源可利用量较少,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很少。所以旱灾为该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该区地下水储存条件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类型,由于影响和控制地下水储存条件的不同,造成地下水储存的明显差异性。浅层水因沙层厚度大,松散而富水性较强,而中层水因沙层相对较少、密实,富水性较弱。

浅层地下水

该区浅层地下水底板多在100米以上,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使不同时期的古河道叠加出现,形成沙多土少的特点。含水层以粉细沙、中细沙为主,局部有中粗沙,含水层厚度为20-50米,单位涌水量10吨/小时?米,大部分为中等富水区。地下水矿化度随地下水流动的不同而异,矿化度为0.5—1.5克/升,属重碳酸型水,PH值7—8,是农田灌溉的好水源,适宜饮用。

中层地下水

中层地下水主要蕴藏在第四系中下更新系统与第三系泥砂质、砂砾石含水层中,底板埋深约300米左右,含水层岩性分为粉细砂、中细砂,可开采资源量仅为浅层地下水的20%左右,单位涌水量6.8吨/小时?米。矿化度为1.5-3.6克/升,属重碳酸型弱碱水。由于中层地下水补给缓慢,单位涌水量小而开采难度大,且矿化度大,因此不宜作为常用水源开采利用。

地下水现状

该区无客水过境,地下水动态和类型为降雨入渗开采型。地下水补给主要是降雨入渗和并灌回归,排泄主要是人工开采。

该区属井灌区,机并对该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0-60年代,由于大引大灌,使土壤产生次生盐碱化,70年代兴井灌溉,区内大部分盐碱得到了根治。但是70年代以来,该区连续遭受严重的干旱,需水量逐年增大,致使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逐年大幅下降而出现漏斗,该区1977年地下水平均埋深为4.59m;1987年地下水埋深为14.1米;1997年地下水埋深为21.58米;2007年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64米。2007年最深

文档评论(0)

dajiefude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