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竹枝词》里的明清徽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安竹枝词》里的明清徽州

摘要: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历来备受瞩目,作为文学作品的新安竹

枝词较为真实细致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徽民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因此熠熠生辉,其史料价值一直被忽略。笔者从这一点出发,力图通过分析和研究新安竹枝词所映射的徽州社会,徽民的生活及精神状态,

追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新安竹枝词》;明清徽州,社会生活;风俗信仰

新安竹枝词作者为清人方士庹,字右将,号西畴,方氏籍徽州歙县,侨居广陵,可能是出于对故乡的热爱,方士庹时常返回新安并作此新安竹枝词,共三十六首,刻于乾隆已已,厉樊檄为序之。其原稿

已佚,许承尧的《歙事闲谈》中选录了一部分,本文所引皆出于此。“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呕,峰峦掩映”[1]此种自然环境对徽州产生的直接影响有二,山多,陆路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独立,此

其一。地少,农耕难以为继,自然供给不足,此其二。此环境之下的农耕经济自然很薄弱,交通亦十分不便,而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却人口密集,社会稳定太平。

一、徽民之生活

首先就徽民的生产生活而言,词中如下内容描写淋漓尽致:“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麦熟端阳饼祀先,秋成角黍庆丰年。芝麻菽粟南乡产,乌麦收时霜满天”鲜明地反映了农桑与时令

的关系,徽民熟练地掌握农耕与时令的关系并精耕细作。“红苋调灰种塝田,落苏扁荚竹篱边”,“门前乌桕翻红叶,溪上垂杨覆白蘋。结子煎膏成蜡炬,分枝截段佐柴薪”,“炒虫冻米防朝馁,舂谷

存仓胜栁西”,徽民力图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但受地力所限,即便如此徽民的供给仍然不足,时人有云“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2

]如此生活勤俭自不必说,然年年推粮不可少。“田庐地亩寄山坳,黄册推粮柄独操。短狭斜长分字号,零星蜗角计厘毫”生活且无以为继何况推粮乎!穷则思变,变则通,故徽民好贾,诚如汪伟奏疏

所言“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徽州地区独特自然环境又促进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繁荣。徽商之繁荣却不仅仅在于徽州之地理环境的推动,又与徽州地区的社会环

境息息相关。

二、徽州之社会

“归来不用买山钱,村有官厅户有田。祭祀能供墓能守,布衣蔬食过年年。”徽州地区在明清时期是比较严密的宗族社会,几乎是每村一姓,很少掺杂外姓,村村皆有祠堂,有公田继而有严密的等级观

念“良贱千年不结婚,布袍纨绔叙寒温。相逢哪用通名姓,但问高居何处村”。这种凝结着严密的等级观念的宗族聚居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村落“世家门第擅清华,多住山陬与水涯。到老不知城市路,

近村随地有烟霞”生产生活皆在本地,与外界交流甚少(徽商除外)因而出现了到老不知城市路的情形。而本村“雀角何须强斗争,是非曲折有乡评。不投保长有文会,省却官差免下城”宗族内部有强

大的政治职能,村民皆为一大家族,有族长作为首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村有文会,能自治。这也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长期保持稳定的因素之一。

除严密的宗族管理体系以外,作为朱子的故乡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徽州地区受朱子理学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在吴翟的《茗洲吴氏家典》中载,“我新安为朱子桑榨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

教,秉朱于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自之风传之子若孙也”[4]以朱子之学治家,徽妇便是其中典型,终其一生恪守纲常,讲究三从四德,“女人尤号能俭,居乡数月,不占鱼肉,日挫针治缝纫

,故俗能蓄积,绝少漏卮,盖亦由内德焉”[5]。而徽妇中尤以徽商妇最为典型,“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至今仍伫立与各村落的贞洁牌坊既是见证

而在这种行为和思想的双重控制下,徽民却似乎并不觉压抑且少有反抗,宗族社会以朱子之法道德标准,朱子之法促进宗族社会之稳定发展,显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在规范之内本分生活自得其乐

。由于本族聚居区很少有外人进入,倒也显得寂静安逸,如世外桃源般。竹枝词亦有云:“我家石壁乐幽栖,桃柳荫中路转迷。生客有时愁出入,此间仿佛武陵溪”这种本分守己生活必然造就淳朴天然

的民风“山乡僻处少尘嚣,买犊何妨卖却刀。入夜不须防盗贼,比邻无地匿旗逃”,夜不闭户,鸡鸣狗盗之事竟绝。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控制意识不自觉地深入民间,被徽民广泛接受和

认同,并被保留成为了一种日常的行为的道德规范,进而形成了徽民与宗族共同繁荣的社会局面。

除此以外,徽商作为徽州地区长期的流动人口亦受徽州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朱子理学的熏陶之下,儒而好贾,思想上仍旧恪守儒家,支持正统,对宗族社会极力维护,发达之后或买田置地或回馈乡

里,并没有带来新兴的思想来对抗朱子理学,自觉维护徽州地区本来的秩序,朱子理学在徽民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对于维持这种宗族社会的长期稳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徽州之风俗

风俗集中体现了一地的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