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人教版: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docx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分析,概述生物遗传物质的基础及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感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对DNA、RNA作为遗传物质相关实验的分析,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体会运用证据解释现象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潜心研究、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认可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曲折的、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认同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的内容。课标中对应的次位概念是“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

教学重点: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原因,该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人们对事物认识先后的序列之上,是众多科学家层层深入实验探究的结果。后来者从前人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疑点,进行深入探究,体现了科学家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品质。教材以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为主体,以遗传物质为DNA或蛋白质的争论为线索,在教学中可借助于科学家实验中的不足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的时代,更好地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在主动思考中内化所学的新知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分析,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及教材插图,以问题链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本质。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是一对母女小时候的照片,她们像吗?不像,这就是变异;像,这就是遗传。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

2指向明确,提问分析,寻找小鼠死亡真相

教师陈述:1928年,格里菲思首先进行了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我们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是粗糙的,因此称R型。另一种肺炎链球菌有多糖类的荚膜,由其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因此称为S型。

设问1:(先展示格里菲思设计并完成的第一、二组实验)第一组和第二组起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掌握生物实验中的对照原则)学生回答:对照。

设问2:对比第一组和第二组,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对照得出结论S型菌有致病性,而非教师告知)学生回答:R型菌无致病性,S型菌有致病性。

补充提问:S型菌有致病性,能让人和小鼠患肺炎,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为什么S型的细菌有致病性?(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从结构与功能观进行引导,学生想到:因为有荚膜。

教师点评: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生活并繁殖。

设问3:(展示第三组实验)第三组和哪一组对比,说明了什么?(明确实验对照原则,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回答:第二组,加热使S型活细菌死亡

设问4:(展示第四组实验的实验处理)依据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实验结果,请大家预测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请学生预测实验结果,为后续问题“S型活细菌是怎么产生的?”作铺垫)学生回答:死亡或存活。教师补充并提问:单独注射R型活性菌小鼠不死亡,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小鼠也不死亡。在二者的注射物混合之后,注射到健康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且从中分离得到了S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回答:S型活细菌中具有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了S型活细菌。

3设计思路,分析结果,探寻S型菌转化因子

设问1:根据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S型活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寻找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呢?你们有怎么样的实验思路?(设计意图:从实验的设计思路角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利用成语“滥竽充数”进行启发。

教师追问:S型活细菌中有很多物质,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它的转化因子呢?学生回答:一个个来看,单独研究。

教师陈述:的确,想寻找这种物质,我们就需要把组成肺炎链球菌的物质进行依次分离实验判断。很可惜,格里菲斯在完成上述实验之后报名参军,从此没有再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之上,进一步完成探究实验的是艾弗里。20世纪40年代,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设问2:请大家阅读课本44页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实验中的细胞提取物是如何得到的?(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理解实验的前提,是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

学生回答: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

设问3:第一组的实验结果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