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牡丹诗词的文化观照.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元牡丹诗词的文化观照

唐宋是我国古代牡丹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继之而起的金元两朝,政治形势和社会文化与唐宋两朝大不相同。由于金元士大夫文人身份构成比较复杂,由此导致他们对于牡丹的栽培、游赏与题咏,因身份和文化心态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差异。或艳羡前朝风流,流露出些微的文化传承意识;或推重大都牡丹,从而表达一种“本朝亦盛”的心态;或颇寓兴亡之感,体现异族统治下传统士人的幽怨情愫。因唐宋金元画学昌明,牡丹成为花鸟画的重要题材,金元士大夫文人题咏牡丹绘画的诗词,与唐宋相较,骤然增加,值得关注。

金元;牡丹诗词;文化观照

一、唐宋牡丹文化与牡丹诗词概述

牡丹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花卉之一,初盛唐时期,经武则天移植入宫廷,因唐玄宗、杨贵妃等帝王后妃的由衷赏爱,从众芳中脱颖而出,成为“花中新贵”。中唐时期,两京士庶、市井出于对宫廷文化的欣羡,纷纷追赏牡丹,从而形成弥漫于两京(长安、洛阳)的牡丹玩赏之风。北宋天下太平,以洛阳为中心的牡丹栽培、游赏之风,更甚于唐代,贡花、万花会和赏花钓鱼宴等经常性、大众化和制度化的牡丹玩赏活动,成为北宋两京(洛阳、开封)牡丹审美文化的独特风景。遗憾的是,经过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以后,北方中原广大地区沦陷于金国;与此相应地,曾经的作为京洛风流重要象征的牡丹栽培与游赏风习,也进入南北分途发展的局面:南宋朝廷和广大士大夫在继续宣和遗风、偶亦热衷于牡丹之游赏的同时,更多地由江南牡丹勾引起对于北宋繁华盛世的追忆;牡丹游赏之风,总体上远逊于北宋。150余年之后,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重蹈覆辙,元蒙政权的金戈铁马完全占领和统治华夏民族旧有山河。天下虽重新混一,文化却发生重大转移,持续数百年的牡丹游赏之风,也不得不面对时移世改的局面而有较大改变。

随着牡丹审美玩赏风习的渐次演变,唐宋牡丹诗词也发生了数次移易,主题及所附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亦因之不断深化和升华。初盛唐牡丹诗词传世作品甚少,上官婉儿《宴赏双头牡丹》残句“势如联璧友,心若臭兰人”,赞美牡丹花的同时,谀扬武后的意味甚明。李白【清平调】三首,将牡丹花与杨贵妃互相比并,赞花赞人,令唐玄宗龙颜大悦,杨贵妃喜形于色。这类应制之作,宫廷文学侍从之臣的把戏,在北宋时期曾分别演为宋仁宗天圣年间的影响甚大的几次宫廷唱和,以及真、仁之世持续甚久的例行宫廷赏花赋诗活动。这类作品虽然难以见出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与思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牡丹文化的政治意涵。宋人强至《题姚氏三头牡丹》云:“好为太平图绝瑞,却愁难下彩笔端”,将姚氏三头牡丹视为太平盛世之象,已隐然包含了后世以牡丹象征国家繁荣昌盛的文化意义。

除这种应奉颂圣的牡丹诗词之外,唐宋士大夫文人绝大多数牡丹诗词大多包含以下主题,或咏赞牡丹形质之美,在游赏之际,怡悦情性,如中唐王建《题所赁宅牡丹》,北宋李昉、李至唱和创作的《独赏牡丹因而成咏》《奉和独赏牡丹》《牡丹盛开对之感叹寄秘阁侍郎》《奏和牡丹盛开之什》等,张齐贤《答西京留守惠花酒》诗所云“有酒无花头慵举,有花无酒眼倦开。好是西园无事日,洛阳花酒一齐来”,颇能体现这种优游玩赏的文化心理。或关注牡丹花之品类性状,如北宋士大夫文人大量题咏姚黄、魏紫、千叶、双花以及红、紫、白、黄等牡丹种类的诗篇,体现出宋人禀承儒家“多识草木”之训的浓厚博物之趣;或受理学文化熏习而观物咏花以明理,如北宋邵雍在《伊川击壤集》中喋喋不休地题咏洛阳城、安乐窝中的牡丹以表达其对于宇宙、世事、人生的体悟与思考;或胸怀兼济之志,有感于风俗之奢靡而借题咏牡丹以嘲花刺俗,如柳浑《牡丹》、白居易《秦中吟?买花》、《新乐府?牡丹芳》,司马扎《买花谣》、李新《打剥牡丹》等;或因花生感,感物伤怀,写下大量因牡丹而触发身世之感、贬谪之恨、流落之悲、亡国之痛的诗篇,如中晚唐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令狐楚、李商隐,北宋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因牡丹而慨叹人生、感伤身世;南宋李纲、陈与义、陆游、刘克庄等众多诗人借题咏牡丹以抒发中原沦陷、京洛蒙尘,自身及南宋朝廷流落江南、恢复无望的沉痛喟叹;最令人感慨的是,南宋末迄宋元易代时期,许多诗人词人站在唐宋六百年兴亡史的高度,反思数百年牡丹玩赏风习之演变与政治盛衰、国家民族兴亡之间的关联,从而赋予牡丹以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国家、民族屈辱的见证,进而成为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象征。

唐宋六百年的兴亡史,主要植根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深层痼疾,但来自外部侵略集团的巨大压力,也是不争的事实。靖康之变,京洛蒙尘,中原沦陷,二帝北掳,宋室南渡,使淮河以北中原广大地区被女真族金国所统治;德祐二年(1276),南宋都城临安陷落;祥兴二年(1279),厓山海战,陆秀夫背负年幼的帝昺蹈海,南宋灭亡,中华大地第一次全面被北方游牧民族统治。

如此巨大的历史变迁,以及随之而发生的文化流变,对于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士大夫文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