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VIP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壹重要名词敬天保民、铸刑书、《九章律》、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大明律》、《大清律例》、律例合编贰课程标准①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②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本课重点

概念梳理【法律】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以教导者为核心,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教化的目的是形成好的社会民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帝王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不同时期的法治,内涵有所不同)【德治】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德治要求统治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不同时期的德治,内涵有所不同)

本单元时间轴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壹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君王及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春秋战国西周时期夏商时期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德治与法治之争

1.礼崩乐坏——成文法的诞生思考1:西周时期的社会治理有什么特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周礼·秋官·小司寇》等级制度森严,贵族拥有解释法律的特权。“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左传·昭公六年》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成文法的诞生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泽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左传·昭公六年》叔向对子产“铸刑书”呈什么态度?你更支持谁?

2.春秋战国时期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理由是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为政以德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德治叔向子产法治(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昭公二十年》影响: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2.礼法之争——成文法的实践孔子对晋国铸刑鼎予以猛烈抨击:“乎,失其度矣!……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孔子家语》思考1:孔子所谓“度”的含义是什么?他猛烈抨击铸刑鼎的理由是什么?“度”指的是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他认为民重法则削弱贵族的尊严,不利于统治。秦王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儒家(德治)法家(法治)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为政以德,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奖励耕战,军公爵制。思考2: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焦点在于治国手段,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认为如能宽猛相济,德主刑辅,治理社会的效果会更好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儒家VS法家,仁治VS法治秦国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该村是秦国变法的模范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里由此没落。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