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历程.pdf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篇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转)

教学研究21第9期(总第162期)

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课程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教

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划。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是建立在信

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和作用,不容忽视。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演

变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

为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及其改革提供一定的

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我国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沿革概述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余年,对其发展历程做一

个简要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今以及以后该课程的发展方向起

一个导向作用。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

5个阶段: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2)计

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

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

2003年);5)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总体趋势

为:文化论——技术性学科——信息素养。

1.1文化论1981年,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

(A.P.Ershov)提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

(Programming,TheSecondLiteracy)的理念。他指出:“随着计

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

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

[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1981年,教育

部5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在高中阶段以选修课方式开展计算机

课程。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由无到有,并开展重点

试验,几年间全国有数千所中小学相继配备计算机,开设选修课,

或开展课外活动,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

交流活动,使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电子计算机选修

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

作用,锻炼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

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会用一种程

序设计语言编写简单程序;初步掌握

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并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2技术论孙符名、鲁正火在《三论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

育的转变——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技术性

学科特点》提到要将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上来,并

且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性学科特点。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

段(1991~2000年)。1999年,计算机教育更名为信息技术教育,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计算机教育的一套思想理念。一开始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逐渐地,课程

的目标实现了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到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课

程内容的转变:计算机教育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计算机

是课程唯一的教学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仅把

计算机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面。这些转变在是克服了许多困难之

后实现的。诸如信息技术思想理论的缺乏以及硬件设备的匮乏、师

资的缺乏,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此阶段的课程形态、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材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

发展与改进。课程形态:教育技术界人士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

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22教学研究科化太强。从某种

程度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学科化太强将会直接在教

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上产生不利的影响[2]。教学模式:大部分地区的

教学模式依旧是采用传统的讲、学、考的方式。因此出现学生喜欢

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1.3文化素养论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

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

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的《信息素养论》。另外2篇非常经典的

论著即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教育的概念与课题》以及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都

对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产生深刻的理论与实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356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