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失范审视及消解策略研究.doc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失范审视及消解策略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失范审视及消解策略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被寄予教育系统变革的核心力量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适切选择,然而由于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不足和使用不当引发了新的教育冲突,在当前崇尚分数、过度竞争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和技术驱动教育的新变局中,需要更加审慎看待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限度。基于对近年来国家政策和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综合运用技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思维方法,分析论证了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失范的主要危害:一是人工智能极致工具化、利益化教育应用导致的教育反智主义倾向;二是人工智能过度参与教育活动导致师生双方的“降智化”发展风险;三是人工智能蕴涵的价值霸权导致教育被恶意控制的隐患。通过多视角探究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失范的本质,可以前瞻性地规避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陷阱,从而为新时代人工智能教育重塑提供策略:一是秉持人类有边界价值观下个体生命成长的教育追求;二是理智看待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限度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三是推进系统化和精细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治理;四是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核心理论以促进学科和实践向好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育治理;失范批判;消解策略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评价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2022年8月,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标志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落地应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2月,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治理等内容开展交流讨论。

由此可见,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已是时代之趋和发展所需。在国家全面布局教育数智化的同时,研究者也相应开展大量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形成诸如智能时代的大学生学习适应过程模型与量表[1]、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智能测评辅导系统[2]、面向自适应学习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3]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强化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发展的认同。同时,研究者开始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所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教育诚信危机,造成研究价值立场混淆;人工智能技术价值认同存在偏失和违背教育初心的风险;未来需要驾驭人工智能并与人工智能共生,应出台相关的学习指南、奖惩制度以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引发的数据隐私伦理风险需要加以治理;工具理性膨胀对教育中“人的发展”将带来破坏性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不当应用会使学生丧失认知主体性、损害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和能力训练;“数据投喂、定向数据”等造成教育过度关注知识教学,忽略学生高阶思维和精神情感等问题。上述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于研究者进一步认知和利用人工智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综上可知,现有研究大都认同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教育时,会衍生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失范加剧教育生态的恶化,以及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等。然而,由于当前研究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失范仍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准确把握失范的表征和危害机理,也不能做好充分准备和有效应对,从而造成其粗犷发展并引发新的治理冲突,致使我国教育界弥漫着一股激进的人工智能思潮。基于此,本文从更为宏观、更为社会化的视角,探寻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并做出时代回应。

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失范的风险困境

从应然范畴,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教育迭代更新从而形成新的教育生态,但在实然层面,人工智能在促进教育变革的同时却有冒进和夸大之嫌。“技术作为不可消除的现实存在运行于教育体制之内,也作为巨大的挑战如黑洞般吞噬着教育精神和教育资源”,[4]教育中的数字化崇拜等问题突显。

(一)人工智能极致工具化、利益化的教育应用导致教育反智主义倾向

现代教育体系脱胎于人类工业文明,“工业社会的成功确立了对个人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培养的要求,近代思想确立技术理性在个人生活与工作中的支配地位”[5]。于是,教育转换自身具有程序化、工具化和产品化等特征,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可控性,在考核评价上倾向标准化,在组织形式上呈现规模化。人成为符号化、抽象化和生物化的存在,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和精神自由的内在价值被轻视。

反智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对或质疑理智的社会现象和语境,并不同程度存在于社会的诸多方面。在阶级社会没有完全消失之前,教育在增进个人成长和承担社会功用之间总要做一定的折中,因此关于教育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