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小学生读后感(精选7篇).pdf

《文化苦旅》小学生读后感(精选7篇).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7篇)

《文化苦旅》小学生读后感【篇1】

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

的时候,我要母亲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

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

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

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

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我慢慢地被

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

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的时候真想自己也

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1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

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

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

但是作者永远者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着”人文“。正

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1个地方,总有1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

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华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

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

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小学生读后感【篇2】

《文化苦旅》,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是余秋雨先生手

下的一部名作,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

明长河的引路人。

书中讲述了作者的履行世界。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从那矮小的四角天

空看到海阔天空,坐着见证了一种种文明的起源,兴起以及衰亡,增长了人生见

识,也拓宽了人生的高度,理解了文化的深一层含义: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

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

为归。

作者以一个浪子的身份,讲述了他所经历的沧桑。从“如梦起点”到“人生

之旅”含丰富的文化色彩及哲学思想,全文围绕“苦”字展开,经历的苦,人生

的苦,文化的苦,显然易见。语言优雅、生动、形象、优美,情节详略得当,一

环扣一环,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

本书值得我们为之赞叹的,不仅有丰富的书写内容,更有诗意般的语言,读

起来婉转动人,像细水流长般敲进我的心门。看到书上的一行行文字,在脑中想

象着揣测着,似懂又非懂,一不小心就踏进了另一个世界。书中能深切的感受到

作者的深情,四壁的文字间可以感知到怎样的咆哮狂风在我指尖游走,怎样的绵

长细雨带给旅人无限的乡愁。

余秋雨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年轻,冥思后的放松。在

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回忆深入了笔墨中。

《文化苦旅》小学生读后感【篇3】

初识《文化苦旅》,还是在七年级背诵表上字里行间的诗意中品会到这本书

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寻的脚步。

终于,有幸读完它。追寻余秋雨笔下的足迹,仿佛游览完全中国的山水人文。

不过,我渐渐发觉,我读的仅仅是引人入胜的山水人文吗?不,我读的是余秋雨。

他笔下的自己,他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与回味,他笔下的种种情思和要传达出来的

见闻,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梦魂牵萦,回味无穷。

他的笔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使我对中华文化条条框框的固有思想一

次又一次被打破。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苍凉的沙漠不仅仅是望不到边际,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韵律

的历史余韵”;庐山不仅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

苏州园林不但有小桥流水,还有“清晨的残梦,历史的浩叹”……

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

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

文档评论(0)

152****7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