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实录-苏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思路】

《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文读本》第一册。读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实录】

师:《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组对话连缀而成。这些对话由六个“曰”字领起,大致可分为三个回合。大家能根据人物说话内容体会出说话人当时的情态吗?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

【第一回合】

生:我在第一个“曰”前加“恭敬地”。因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们的老师说话,他们对老师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含糊其辞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悄悄地”。因为这事属于军事机密。

师:大家最赞成哪一种?

经过讨论,学生大多赞同添加“含糊其辞地”,认为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既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书:含糊其辞、试探)

那么,且看孔子怎样“曰”。

生:我加“旗帜鲜明地”。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生:前面用“含糊其辞地”,我就在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应,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

生:我加“理直气壮地”。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非常充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的是颛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内矣”,是说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附庸国,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说颛臾是鲁国的臣属,是不当伐的。

生:我用“勃然大怒地”。因为孔子是先责备,再陈述理由。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孔子说话时的感情非常强烈。还有两处反问句,这是明显地表示孔子对季路和冉有的指责。

师(插话):标点是今人加的,古文没有标点。不过,此处加感叹号确实符合孔子的心理。

生:我用“义正辞严地”。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对学生的指责也是很严厉的,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摆出的理由也是无可争辩、大义凛然的。

师:大家最赞赏哪种添加?

生:(齐声)同意“义正辞严地”。

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与两个学生谈话一开始就展开了矛盾冲突。

【第二回合】

生:我在第三个“曰”前加“颇感委屈地”。因为主张伐颛臾的主谋是季氏,孔子不指责他,却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所以,我想,这两个学生心里感受到委屈,他们为自己辩解也是理所当然的。

生:我在第三个“曰”字前加“口是心非地”。冉有、季路是参与了“将伐颛臾”事件的策谋,他们对季氏的这一主张,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是赞同的。(师:何以见得?)如果他们表示强烈的反对,季氏也可能不会贸然作出伐颛臾的决定,他们是季氏的支持者;从后面冉有继续为季氏辩护来看,他俩是认同了季氏伐颛臾的理由。他们缺乏孔子那样的正义感。他们说“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实是口是心非,只不过是想逃避老师的责备而已。

师;说得好。还有不同的添加吗?

生:我加“不负责任地”。他们在强权面前不敢说“不”字,在舆论面前不敢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们把责任全推给了季氏,忘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缺乏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是很自私的。

生:我用“言不由衷地”。(师:与“口是心非地”一样?)(生略一思考:是。)

生:我用“遮遮掩掩地”。他们想掩饰自己的过失,结果是欲盖弥彰,所以孔子接着毫不客气给他们指出来。

师:还有其他见解吗?这些词语中,大家喜欢哪一个?

(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口是心非”)

生:我为第四个“曰”加“晓以大义地”。孔子以一个引用和两个比喻论证方法来讲道理,大义凛然,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作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我用“掷地有声地”。孔子的话,言之凿凿,令两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我用“语重心长地”。孔子对学生的表现是不满的,孔子对他们的批评还是以理服人,这也体现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风

文档评论(0)

180****2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