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根腐病与黑斑病.ppt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甘薯病害识别与防治技术甘薯根腐病与黑斑病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作物病虫害防治》

(一)症状识别甘薯根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引起的、发生在甘薯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田期,该病先从须根尖端或中部开始,局部变黑坏死,以后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并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皮下组织疏松。地上秧蔓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病薯块表面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甘薯病害—甘薯根腐病

甘薯病害—甘薯根腐病(二)病原识别甘薯根腐病属多种镰孢菌侵染所致。甘薯根腐病菌无性阶段为腐皮镰孢甘薯专化型。在自然发育循环中,病菌的繁殖器官为分生孢子。在人工培养基上,菌丝灰白色,呈稀茸毛状至密绒状或絮状,并有环状轮纹;培养基底色淡黄至蓝绿或蓝褐色。

甘薯病害—甘薯根腐病(三)发生特点甘薯根腐病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重。胜利百号感病品种重于其他品种;夏薯重于眷薯,连作地重于轮作地;晚栽重于早栽;砂土瘠薄地重于壤土肥沃地。发病温度21-30℃,适宜温度为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对发病较为有利;相反,若雨水调和或土壤湿润,发病有所减轻。轮作病轻,连作病重,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的病残体税累越多,土壤带菌量也越高,发病也越重。

甘薯病害—甘薯根腐病(三)发生特点据调查,丘陵旱薄地和瘦瘠砂土地发病较重,而平原壤土肥沃地,发病较轻。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加强田间管理者病情相对减轻。晚栽发病重。在中国山东鲁中一带,谷雨前后栽苗的发病轻,产量高;立夏栽的发病虽轻,但对产量有影响,小满至芒种栽的发病重。因早栽气温低,不利病菌侵染为害,而对甘薯早扎根,早返苗有利。当气温逐渐升高适宜发病时,甘薯根系已基本形成,再遭为害影响较小。晚栽的薯苗随即遇到高温,根系刚伸展就受病菌侵染,受害也重。夏薯发病重于春薯,也与温度有关。

甘薯病害—甘薯根腐病(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品种的抗病性往往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会有所减弱,因此应注意坚持年年提纯复壮,选择使用年限较短的种属种苗。②增施有机肥料与钾肥:适时早栽,栽种无病壮苗,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料与钾肥,适时浇水。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③清洁田园,杜绝粪类传病:平时将田间病株就地收集并深埋或烧毁。收获时,对病薯及病地的秧蔓,进行妥善处理。严禁将病薯随地乱丢或沤肥。

甘薯病害—甘薯根腐病1.农业防治④轮作换茬:实行甘薯、花生、棉花、芝麻、玉米、高粱等轮作,有较好的防病保产作用。轮作年限要以发病程度而定。⑤建立三无留种地,杜绝种苗传病:建立无病苗床(用无病土,施无菌肥,选用无病、无伤、无冻的种薯),并结合防治甘薯黑斑病,进行浸种和浸苗;选择无病地块建立无病采苗圃和无病留种地(选无病地、栽无病壮苗),培育无病种薯。

甘薯病害—甘薯根腐病2.化学防治药剂防治:①种薯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药液浸种薯3-5分钟,1千克药液浸种薯10吨,晾干后入窖。②药剂浸苗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灵250-300倍药液,浸蘸薯苗基部深6-10厘米,时间为2-3分钟。③灌根处理:用96%恶霉灵3000倍药液灌根、处理土壤,同时也对甘薯黑斑病防治效果较好。

甘薯病害—甘薯黑斑病(二)病原识别甘薯黑斑病病原物为甘薯长喙壳菌属于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菌丝体初无色透明,老熟后深褐色或黑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间或偶有分枝伸入细胞内。直径3-5微米。分生孢子梗由菌丝顶端或侧枝上形成,鞘状内生分生孢子,成熟后孢子由分生孢子鞘内依次推出,又称内生孢子。

甘薯病害—甘薯黑斑病(二)病原识别无性繁殖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和内生厚垣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为(9.3-50.6)微米×(28-56)微米。孢子可随时萌发生出芽管,芽管顶端再串生次生内生孢子,可连续产生2-3次,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萌发后形成内生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厚壁,大小为(10.3-18.9)微米×(6.7-10.3)微米;大量产生于病薯皮下,有较强的抵抗逆境的能力,需经一段时间休眠后才可萌发。

甘薯病害—甘薯黑斑病(二)病原识别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壳,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直径105-140微米;颈部极长,称壳喙长度为350-800微米。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壁薄,成熟后自溶,子囊孢子散生在子囊壳内,潮湿时,子囊壳吸水产生膨压,将子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黄白色蜡状物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大小为(5.6-7.9)微米×(34-56)微米。子囊孢子形成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在病害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甘薯病害—甘薯黑斑病(三)发生特点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和菌丝体在贮藏病薯、大田、苗床土壤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