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24届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VIP

山西省晋中市2024届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省晋中市2024年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其中,“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所体现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而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直接呈现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结合点,二者已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上彰显出浑然一体的契合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而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的原因,必然包括中华民族的勤劳美德。新时代劳动精神深深扎根于在悠久历史中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华夏文明自伊始阶段就崇尚劳动,炎帝、黄帝、神农氏等都是有突出劳动技能的部落首领。及至大禹治水,辛勤劳动已与坚毅不屈的民族性格相融合,劳动在改善先民的自然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塑造着民族的精神世界,劳动具有伦理正义性。古代先贤们所提出的关于劳动的许多观点都蕴藏着穿越时代的思想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引用葛洪《抱朴子》的古语“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以诠释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古人还十分重视劳动理念的教育传承。《敬姜论劳逸》记载了公父文伯的母亲姜氏对其的训教:“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颜氏家训·治家篇》认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此外,儒家学说也有关于劳动的深刻见解。孔子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实际上提出了“工具”与“劳动”间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则认为“劳动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这足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包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学理元素。

事实上,晚年的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历史研究十分感兴趣,在《中国的世界市场》一文中,马克思写道:“中国的劳动者,几乎无论在什么工作上,都是非常勤劳、非常节俭、非常省力的。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努力的农民之一。”马克思本人已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的探索进程。我们承袭马克思的志向,探求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必能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吴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劳动精神上相契合》)

材料二:

数字劳动是人们利用数字生产工具,对自然物和原材料等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和改造,进而创造出数字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人类活动。数字劳动是人类劳动方式的最新样态,是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由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共同创造的劳动新形态。

从劳动工具看,数字劳动是数字技术催生的“智力型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判定一个社会的经济时代和劳动形态,最主要的标尺是生产工具,即“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数字劳动就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载体,创造数字化产品的劳动。数字劳动不同于传统的体能劳动,而是以智力、创造力为主导的非物质劳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人的对象化知识力量(机器)的发展,“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这里的“一般智力”就是当时最发达的机器体系和面向未来的知识生产。数字劳动就是马克思“一般智力”范畴的当代实现。

从劳动对象看,数字劳动是加工数据和信息的“生产性劳动”。人的劳动过程就是加工、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们往往加工改造自然“有形物”,从事物质性劳动。数字劳动往往加工改造信息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