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学设计1-苏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壁绝唱——《后赤壁赋》课堂教学设计

徐彦

重点:

、训练朗读并尝试背诵。

、通过阅读文本,探究情随景迁及原因。

、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走近苏轼。

难点:

对“登高生悲”“予亦惊寤”的理解。

课堂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

(一)苏轼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文章我们都能熟记在心,现在我们共同回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和子由渑池怀旧》,《前赤壁赋》(板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一起大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生齐读,师评价)

(二)如果我们在苏轼的名字前面加几个修饰语,揭示苏轼人格方面的特点,你想加什么呢?(为人:正直、坚韧、飘逸、潇洒、清高、旷达、积极乐观、风趣幽默、温柔多情……为学:年少才高、横空出世、多才多艺、亦儒亦道……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仕途多舛……)核心词是“旷达”,然而这“旷达”背后老师还想选择一个词,大家看看合适不,“坚韧”。我们在“旷达”背后加上一个“坚韧”,就有了基础,有了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后赤壁赋》的学习来再次感受苏轼,看他是怎样成功实现精神突围的。这也是我们苏轼专题的最后一讲“赤壁绝唱”。(投影:课题)

二、阅读分析文本详细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两点:.读准字音。.找出理解困难的句子。(教师巡视答疑。有两人以上提问的问题,教师面向全体解答。)

(二)师:“顾”字出现四次,大家课后整理意义和用法。

(三)师:看看还有什么疑难?

(确认没有后)我们齐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生齐读全文)

(四)师:赋文抒情性比较强,大家还记得前赋的抒情脉络吗?(板书:前赋乐—悲—乐)

(五)后赋的抒情脉络是否与前赋相同?请从文中选出词来概况。(不同,板书:乐—悲、恐—惊寤)

(六)分析、讨论第一段

师:大家轻声读一遍,想一想,前赋是有备而游,万事俱备,畅游赤壁;后赋是偶然兴起,路过赤壁,复游旧地。诗人是因为什么而产生了这种想法呢?

(师生共同讨论,至少说出三个原因。师板书:友-好景-幽肴-佳酒-美妻-贤)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准确。诗人把“乐”写的很具体很形象。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乐”的味道来。

(一生朗读,一生点评,师补充,若有必要,教师范读。本段情绪比较平缓轻盈,朗读有难度,应注意引导)

(七)分析讨论第二段

师:诗人并没有“乐”多久,很快就悲从中来了,请读第二段。(生齐读,师评价)

师:刚才还是游兴盎然,瞬间就变化了,诗人携友来到江边,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前赋中赤壁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还记得吧?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两种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能谈谈吗?

(前赋:柔美,丰盈,和谐,神奇,使人愉悦;后赋:硬朗,高峻,荒凉,使人惊异。)

师:此时诗人不禁惊呼……“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板书:、人是物非。)

师:接下来诗人做了什么?同学们抓动词。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师:这些动词说明攀登的艰难。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试从文中找证明。(二客不能从)

师:艰难过程中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怪异、阴森、险峻)

师:深夜登山,沿途又是这样怪异阴森险峻的景物,会有什么寓意吗?(师等待)“二客”中的一位,叫杨世昌,是黄州出名的道士,他整日游历山川,登山是长项,他都“不能从焉”,足见山之难登。不过,我们也许可以问问,苏轼登的是山吗?他能攀到鹰隼筑巢的高高的山顶,又能俯瞰到水神河伯幽深的宫廷。是写实吗?

(师生讨论:不是,苏轼是在写他从前走过的人生路,他由四川眉山县一个小小百姓迅速崛起成为当朝要员,他的文章也是一朝出名天下知,他登上了高高的山顶就是登上高位,别人是不可能跟上的。)

师:古人登高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大家回忆一下古人登高的诗文吗?有哪一些?

(学生讨论: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登岳阳楼》等。)

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登高都凝聚了古人哪些情绪?(学生讨论:失意、悲凉,慨叹生命的渺小、短暂,世事之无常。)

师:而苏轼对高处的感受有别样的不同?在《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句:“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我们怎么理解?(学生讨论:高处即高位,登高即登上高位,高位怪异、阴森、险峻,还是回到人间好。)

(板书:、孤愤登高、孤独恐惧、生命渺小)

师:同学们再齐读“予乃摄衣而上……风起水涌。”读清七个动词,体会苏轼由悲到恐的心情。(生读,师评价)

(八)分析讨论第三段

师:文章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没有收笔。我们请一位同学

文档评论(0)

186****39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