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第14课《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pdf

必修下第14课《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4、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异化”主题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中

的艺术形象,了解人在“异化”时的命运,结合自己的阅读

体验和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作者的创作

意图。

2、通读两篇文章,尝试从人物、变形前后的经历、家人

态度、故事结局等几方面,比较《促织》和《变形记》(节

选)的异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变形的原因及主题。

3、分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人物形象塑造

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人物性格,探究变形的原因及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人的异化导入:“异化”从广义上理解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

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按照马克思

的表述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

产者的统治。”其含义是指人被“物”(例如金钱、机器、产品、生产

方式等)所驱使、所胁迫、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

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

二、尝试从人物、变形前后的经历、家人态度、故事结局等几方

面,比较《促织》和《变形记》(节选)的异同。完成以下表格:

三、小组探究“异化”原因:分析《促织》和《变形记》之间异同及

其产生的原因。

相同点:

①都受制于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导致了人的异化。

《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里胥猾黠,假此科

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虫价值连城,人却一文不值,

人的地位与虫的地位差距悬殊。《变形记》里格里高尔的悲剧,其原

因就是现代人由于生活的重压,在强大社会面前渺小无力,从肉体到

灵魂被全面异化的结果。在变形为甲虫后,作为人的欲望与感情,都

被禁锢在“甲壳”之下,任何抗争努力,皆为徒劳,都无法挣脱“甲

壳”的禁锢,对自己的命运,他个人是无法把握的。格里高尔的悲剧

正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异化的寓言和写照。

②由人化虫的设定有着强烈的荒诞色彩,旨在深刻讽刺社会现实的

丑陋。

不同点:

①人化身为虫这一事件中,“人”的地位不同,“虫”的地位也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不同。《促织》中的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

下,人贱如草芥,因此化身为蟋蟀的成名之子让家人“鸡犬升天”;《变

形记》中的甲虫丑陋低贱,相比之下,能够挣钱的人对家庭和社会才

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化身为甲虫的格里高尔饱受家人的漠视和凌辱。

②故事的结局不同。《促织》的结局是,最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同享

荣华,《变形记》的结局是,最后格里高尔绝望地死去,这凸显出两

部小说的作者对于相同题材所进行的不同的创造。

四、主题探究:人的异化是否是社会压迫的必然?

问题一:作品中家人的关系亲疏,是虫子本身能决定的吗?

问题二:《变形记》是赤裸裸的悲剧,那么《促织》的结局是真正的

喜剧吗?

问题三:如果两者皆是人被无情异化的悲剧,那么异化是社会压迫的

必然吗?

①作品中家人关系的亲疏,不是虫子本身能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

境决定的。蟋蟀价值连城,能带来好运,所以最后家人一派和谐;甲

虫一文不值,家人以之为耻,所以对其横眉冷对。

②不是。《促织》甚至是更大的悲剧。成名之子化身为虫、解决困

难、恢复理智,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虚幻的假设,这种结局在人世

间是无法实现的,而真正的结局可能只是成名一家的破灭,虚幻的想

象更衬托出现实的残酷。

③必然、不必然皆可。如果说是必然,那么必须强调社会环境对人

物命运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异化只是人在非常态环境中做出的

“常态”行为;如果说不是必然,那么必须指出异化是文学作品展现人

物命运悲剧的手法,是对社会环境严酷性的夸张与变形。

五、分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自然环境

1.《祝福》

四场飞雪,如“我在蒙腿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

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象征着封建礼教的猖狂和得意,展示出像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人民

所受到的深重压迫。

自然环境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三次雪景,如:先是“纷纷扬扬卷下”,接着是“正下得紧”,随后就“越

下得紧了”。

不仅仅是对寒冷冬天的描述,也是对林冲凄苦而又矛盾心情的侧面反

映,并由此暗示出林冲将被逼上梁山的命运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