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非动机的行为.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非动机的行为主要内容概述应对与表达表达性行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王延伟受犹太——基督教神学的文化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具有太多的目的性,忽视了那些非目标、非用处、非目的的活动及对美的创造与体验或非动机性活动,如,美、艺术、娱乐、嬉戏、敬畏、爱及其他“无用的”反应和终极体验。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现代人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的目的或价值体系。作者在此拓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把表达性行为和艺术性行为也包括进来。一、应对与表达以下是应对性行为和表达性行为的差距的要点概述。(1)目的或非目的应对是有目的、有动机的,而表达则常常是没有目的和动机的。(2)尝试不去尝试的悖论应对需要作出努力,而表达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需努力。尝试不去尝试的状态,是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自我实现是机体本身的增长,自我实现的动机是一种成长性动机,不是匮乏性动机。(3)外在与内在决定性因素应对更多的是外界环境和文化变量决定的,表达则主要取决于机体本身的状态。表达性行为更多地受性格因素的制约。(4)习得或非习得应对通常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表达通常不会是学习、释放、解除抑制的结果。(5)控制的可能性应对更容易被控制(更容易受压抑、约束、阻止、文化移入的影响),表达则往往是不受控制甚至是不可控制的。(6)对环境的影响应对通常是意在改变环境,并且常常能如愿,表达则是没有任何目的,假如它引起了环境的变化,那也并不是预谋、主观意愿的或有目的的,而是无意的。(7)手段与目的应对在特性上是手段性行为,其目的是满足需要或消除威胁。表达性行为或者与手段及目的无关,或者自身就是近似于目的的行为(如唱歌、闲逛、绘画、在钢琴上即兴演奏等)。(8)有意识与无意识行为中的应对成分是有意识的,表达则更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至少不是充分有意识的。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走路、站立、微笑或者大笑的风格。二、表达性行为表达被看做是相对来说非动机、非目的的,有别于具有动机和目的的应对。有许多相对于非动机的行为的实例,现在就简单的讨论其中一些。1、存在当人们是自在的自己时往往会出现表达性行为:发展、成长、成熟,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努力与尝试以达到一个新的状态。旅游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一段时间或者是被作为最终体验而享受它,或者是被完全的浪费。2、艺术艺术创作可以是相对有动机的,还可以是相对无动机的,这时,它是表达性的(expressive)而不是交流性的,是个人内部的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于“人是否有表达的需要?”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人们有“在行动中表达机体内已经被唤起的任何冲动的需要”。从认识的角度说,审美的感知与普通的认识相比也可以被看做是相对无动机的。3、欣赏机体被动的接受和享受的不仅是审美体验,还有许多其他体验。不能说这种享受本身是有动机的或者说它只是有机体活动的终极或者目标,是需要的满足产生的附带现象。神秘、敬畏、愉快、惊异、赞赏等体验也属于这一类主观审美体验我们可以在刚刚熟练的掌握了一种技能的孩子身上看到:出于技能的娴熟所带来的纯粹的快乐,他们反复地把玩着新进掌握的技能。跳舞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文档评论(0)

iri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