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pdfVIP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档标题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参考文献待添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

归纳总结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

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

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

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二、生字词

省(xngǐ)悟诓(kuāng)骗

脊(jǐ)梁搽(chá)

前仆(pū)后继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证。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

流中去。同时写出作者鲁迅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四、课后思考

“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脚踏实地地为民族地进步而奋斗地人们,他们是使中国

挺立起来地“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于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地利益。反复强调

“中国地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地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

和发展地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地真正代表。

第18课《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一、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

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生词识记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ngí)

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

《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三、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

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

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

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

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

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

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

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

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

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

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

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

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

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

文档评论(0)

领航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审批等。本人已有2年教写相关工作经验,具有基本的教案定制,修改,审批等能力。可承接教案,读后感,检讨书,工作计划书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服务。欢迎大家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