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出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一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门、窗、墙、瓦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赋、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文法”》)

材料三: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是一绝,珍贵异常。

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一层一层往上垒。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两层,叫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数铺作有个小窍门,最简单的办法是数突出的部分,出两个头是杪,再出两个尖是昂,这是四层,然后再加三,即隐藏的第一、六、七层,就是七铺作。

木结构的屋架也很有特色。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铺作(斗拱)一层,加平闇(吊顶),平闇上面是草架(屋架)。

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梁先生上去看到叉手以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叉手在古文献里有记载,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一句话是“芝栭櫕罗以戢孴,枝樘杈枒而斜据”,“枝樘杈枒”在《营造法式》明确记载:“枝樘,梁上交木也,杈树,柱而斜据其间也。今俗谓之叉手”,就是东大殿叉手这个样子。但是梁先生之前看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梁、林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梁思成、林徽因历来提倡“结构理性主义”;林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和结构理性主义相对的,是手法主义,用手法实现视觉的效果。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上阑额上补间的位置出了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看头一跳的根部可以看出来,是挂在上面的,没有完整地穿过泥道,里面内槽部分就没了,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kuaide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