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doc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津市鉴开中学教案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2022.11

授课班级

9-10

课型

精讲

序号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积累词语。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

3.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教材分析

这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使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议论文一些知识可以由此导入,本文论证方式是驳论,树立靶子,批驳后,确立观点。这是

重点、难点

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

课件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共性)

设计意图(个性)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启思

回忆曾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从鲁迅的思想转变引导学生感受他的爱国思想。

二、落实知识了解背景

(一)学生交流: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

3.将搜集整理的背景资料在小组中阅读交流,了解鲁迅写作本文的背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当时,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学生了解立论文和驳论文的区别。

三、、梳理思路,掌握方法

(一)学生默读课文,

1.明确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有何作用?

3.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明确全文主旨。

本文批驳的敌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头所举三个“事实”: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交代了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同时作为敌论据,承认了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下文的批驳敌论证过程作了铺垫。

作者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现在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士。

(二))梳理概括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2段):举出三个事实论据,摆出“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1段:敌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

第2段: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5)通过驳论证驳倒敌论点。

第3-4段:失去“他信力”。

第5段:发展“自欺力”。

第三部分(第6-8段):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反驳对方论点。

第6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第7-8段:通过举例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三)小组同学之间进一步讨论作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如何进行驳论的?相互补充,完善阅读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旨在鼓励学生多交流讨论,使思路更加清晰。

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三个事实)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指出其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点。

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自信心,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这等于宣告了对方的论点不成立,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点。

鲁迅从驳斥对方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

文章将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悲观论调进行了有力批驳。

四、小结本课达标检测

1.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读了课文,解决了课文中易错的字词,理清了文章结构,梳理了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学习,认识了驳论文与立论文的区别,既理清了驳论文的一般层次结构,又学习了本文以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兼用正面立论方法的写法。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再次强调学习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节课做准备。)

2.练习册习题检测

生字词

预习课后习题

文档评论(0)

186****18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