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法π
法律供求主体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平台
2020.5
目录
TOC\o1-3\h\z\u第一章 项目概况 5
1.1关于法π 5
1.2法π的发展背景 6
1.3法π的主营业务 7
1.4法π的发展优势 7
1.5行业发展特性与市场机遇 8
1.6核心团队 8
第二章 市场分析 12
2.1当前法律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和发展现状 12
2.2互联网法务市场的价值所在 14
2.3法律服务供给方所面临的痛点 16
2.4法律服务需求方所面临的痛点 18
2.5为什么以往互联网法务机构没能解决以上问题? 20
2.6结论:解决问题的关键:主体信用的展示和变现 20
第三章 产品/服务 21
3.1法π:市场定位 21
3.2法π:功能架构 23
3.3区块链技术于平台的有效应用 26
3.4核心竞争力 27
第四章 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 29
4.1主要商业模式 29
4.2平台撮合匹配服务 30
4.3企业法律咨询服务 31
4.4资讯社区知识/问答付费 31
4.5其他盈利模式 32
4.6营销推广策略 33
第五章 发展规划 33
5.1发展目标和愿景 33
5.2企业近期发展规划 34
5.3企业中远期发展规划 34
第六章 融资计划 35
6.1融资需求 35
6.2融资方案 35
6.3支付方式 36
6.4退出形式 36
第七章 财务预测 37
7.1财务评价与预测的依据 37
7.2财务预测 38
第八章 风险识别与应对 40
8.1风险因素 40
8.2风险应对 41
结论 43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1关于法π
法π法律服务智能平台,以全方位为法律需求者和法律服务者提供实时、高效、精准的数据和信息服务为主旨,打造基于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律所和律师从业者排行榜单和生态资讯社区,更是推动全社会知法、用法、依法、守法、普法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
法π用户可以在平台中获取法律相关资讯新闻、案例讲解、法务咨询等服务,并可查询我国各大律所排名,以及各类诉讼案件及非诉业务领域内的律师排名,同时还有各种法律业界动态信息汇总,法π执着于为用户提供专业、理性的律所与律师选择决策帮助,并为律师增强自身影响力,打造个人品牌提供了新兴渠道,十分直观方便。
法π团队在长期的法务工作中,深刻认识到,当下互联网+法律O2O的解决方案并未成功赋能律所及律师,这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尚无完善高效的互联网法律法规普及渠道和知识资讯分享载体,法务相关资源的稀缺性和地域不平衡属性进一步加重了产业的单边不透明,我国每年有大量企业与个人在诉讼和非诉业务方面持续保持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可是单纯依靠互联网+法律却难以解决信息不对称、服务需求的随机性与波动性、法务市场竞争的无序和零散、服务供需双方信任难以传递、客户难以寻求对口法律服务等等问题。
因此,法π希望达成全面推进公益普法工作,加速“互联网+法治宣传”的实现,通过形成完整的资讯发布、律所律师排名、在线交流、法务咨询、供需对接等一体化产业链条,推动律所不断深化运营,协助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群体将自己的影响力有效变现,为有法务需求的用户提供高效筛选匹配律师律所资源的渠道,缔造中国法律资讯数字化智能化共享社区第一品牌。
1.2法π的发展背景
近年来,我国法律服务业务逐渐趋于多样化,企业法务相关业务也有着较大的增长。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众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大量中小企业的不断涌现,使得他们在法律业务方面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各行业信息也愈加透明,互联网+法律已成为法律服务创新趋势,这也为互联网法律平台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机遇机会。
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的互联网法律服务领域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爆发,大多数企业业主和个人仍有着强烈的厌诉情绪,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导致许多人面临法律问题时难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法律知识与市场服务普及举步维艰。
此外,我国人口众多,与之对应的则是律师和律所资源的稀少,各地法律资源呈现供需不对等的局面,现阶段法律工作者往往陷入了业务资源不平衡的怪圈,一方面有的律师和律所案源数量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往往感受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的法律工作者却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
为何如此?
法律服务资源的不对等,究其原因是司法公信力的难以传导,这就导致许多用户迷信律师“搞事”能力大于相信法律公正,也导致更多企业和个人怕诉讼,怕法官,也怕律师,所以,要想互联网+法律发挥1+12的威力,必须要在线上形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