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古代中国治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原因.doc

2014高考历史古代中国治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原因.doc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高考历史古代中国治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许多考生考试紧张、焦虑,导致思维不规范,不严谨,不细腻,粗心大意,毛手毛脚。建议:唯我独尊,充分自信;沉着冷静,适度紧张。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小编

,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1、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其中法家思想最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法家思想和代表人物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改革运动。

2、秦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更进一步全面贯彻了法家路线。然而,法家的严刑、酷法、暴政的治国理论、政策导致秦二世而亡。

3、西汉初年,统治者面对社会的凋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另一方面实行郡国并行政策。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因循而治,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作用的治国思想。实践证明,黄老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稳定的作用,并出现了“文景之治”。

4、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在解决王国问题和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基础上,大一统的局面日益形成。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份,对儒家思想做了发挥和完善,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要,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此后一直到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基本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路线,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酷法为辅助,以道家的“无为”为调剂,取长补短,兼容并蓄。

文档评论(0)

134****514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