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

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0-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情解读·立标杆

命题点

考向扫描

真题举例

命题方向

灿烂的中华文化

考向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5年未直接考查

结合中华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考向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17·课标全国卷Ⅲ·39(3)

智慧备考: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从知识考查上看,课标全国卷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具体事例或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容性。

(2)结合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两岸文化交流阐述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以“一带一路”等时政内容或文化领域的微观热点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容性。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考向3中华民族精神的

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

2019·课标全国卷Ⅱ·40(2)(3)

结合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抗战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考查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以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考向4弘扬和培育中华

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2019·课标全国卷Ⅲ·39(2)(3)

2018·课标全国卷Ⅲ·40(2)

2016·课标全国卷Ⅲ·21

智慧备考:

备战2022年高考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线,重点关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等。具体要注意以下内容:

(1)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分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途径。

(2)结合工匠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北斗精神等考查民族精神的内涵。特别要注意高考对爱国主义这一具体知识点的考查。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备考向导·理思路

考情展示

素养目标

核心线索

术语必背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1.一个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2.两个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两个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4.三个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考点梳理·固基础

考点剖析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特别提醒: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全面认

文档评论(0)

手可摘星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