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含答案.pdf

山东省烟台、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高考适应性练习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养题卡和试卷指定位嚣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时,将案写在答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法,即关于诗歌写作的法则和技巧。唐人谓之

“格”,并由此形成中国诗学的主要著作形式之-一诗格。中国诗学对法加以

关注并奠定以诗法为主体的理论结构,应该说是在唐代。晚唐、五代至北宋,层

出不穷的诗格、诗话著作使诗歌技法的探讨在逐步深入、细密的同时,也日益流

于琐碎苛细。于是江西诗派起而矫之,发挥苏东坡创作论中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的思想,倡“活法”之说。虽然“活法”之说主要着眼于点化前人语句,但它显

示的意义却是:具体法则是固定的,是诮定法;法则的原理是灵活的,是诮活法。

相对具体法则而言,更重要的是法的原理。这应该说是讨论家对“至法无法”的

自觉意识。

@后来清初浒艺统《诗法入门》,将前人的意思融合贯通起来,加以完整地

表达:诗不可滞于法,而亦不能废于法。…...法乎法而不废于法,法乎法而不

滞于法,透彻玲珑,总无辙迼,所谓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是耶非耶?得是意者,乃可与之读诗法。”就是最死板的八股文,也讲究“文无

定体,在其人之自得何如耳"。总之,反对机械地拘儿于法,强调用法、驾服去

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即由有去至于无法。

@“至去无法”作力艺术家对待规则和技巧的根本态度,可以说是艺术观念

发展到成熟境地的一个标志。它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独创性概念的终极确认。

@作为艺术观念,“至法无法”的凸现当然是在诗学体系基本形成的宋元以

后,但其基本思想早就孕育在最古老的文献中。它涉及两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一

是法与道的关系,二是法与言的关系。

@中国古代在大道无形的本体论观念的主宰下,事物的规则或原理被划分为

技与道(或曰神)两个层次:技是形而下的,道是形而上的。在《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诗学而言,有法

即是技,神而明之的“无法”才是道。《老子》曾说“有法法无法”,在艺木就

是达到通种的化境。王桃《诗法指南》序说:“语云“有法法无法”。又云“道

法自然”。是编虽谭及有法,而法无所法之旨跃然以呈学诗者,欲破穿凿支离之

夙习,舍此无可从入。惟因法而法无法之法,以消于自然之途,则诗虽技哉,进

于道矣。”这也是强调法进于道的神化境地。由此可以看出,“至法无法的观念

与老、庄道学有渊源关系。

@笫二层合义与笫一层含义密切相关。老子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形而上的

道是不可名状的,庄子也说“大道不称"(《庄子·齐物论》)。作为艺术化境的

道,既然“知其妙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870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学高级教师 从事一线教育教研15年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