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祖国、勇于奉献儒家思想.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系祖国、勇于奉献儒家思想

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来很重视担当精神,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担当观,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

探讨。

儒家担当观的形成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

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

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

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

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

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

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易传》还引孔子的话

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

国家可保也。”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

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

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

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

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

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典

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

(《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

慨赴难。

宋代儒家担当观是随着理学的兴起而深化发展的。五代十国时期,

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

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

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

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检索

《四库全书》,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

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如“大抵上意不欲抑介甫,要得人担当了”;

“和叔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

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四库全书》中可检索的

就有30多次,《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

如他谈到孟子时说,“决然不为小人邪说所乱,不为小利近功所移,

然后可以向前担当,鞠躬尽力,上成圣主有为之志,下究先正忠义之

传。”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

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

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

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

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

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顾宪成说过:“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

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陈继儒更以

“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

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明末清初,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

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

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的主要内涵

“担当”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抵挡、担任、传承、裁决、掌

握、承受重担等多种意思表达,但最基本的还是接受并负起责任的意

思。我们认为儒家担当观的内涵包括强烈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

意识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君子人格、奉献精神等。

责任意识。这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儒家典籍中有很多敢于

担当、敢于负责的名言,士人、官吏中也有许多敢于担当、敢于负责

的事例。早在先秦时期,担当就是君子的美德。春秋时子产鲜明地提

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崩

乐坏、诸侯混战,为挽救危局、拯救人心,孔子奔走列国,虽饱受磨

难亦不肯放弃。他不避艰难,敢于担当,勇于任事。当自己的政治理

想不能实现时,便致力于平民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而其思想更是

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孟子救世心切,声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国语》中也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10130199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