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作者:刘文彪【摘要】“新课程”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要求,强调在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需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为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就需要改革具体的考试制度来落实。“新高考”推行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中学科教学要强调学生的生涯规划,从单一学科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
【关键词】新课程新高考高中学科教学
21世纪之初,经过充分的调研和酝酿,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终于出台,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就是所谓“新课程”之源。“新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根本性地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来进行革新和调整。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改革做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于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高考”。
一、“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必然要求,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类教育模式提出的新课题。工业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生产资料。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其次,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经过20余年改革开放并迈进21世纪的时间节点上,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
早在1200多年以前,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的开篇即给教师做了明确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教师更多的是承载着知识传承的任务,居高临下“解惑”的目的也还是局限在“传道”和“受业”的本分上。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知识断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那个时代,我们的教育理念显然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国家希望尽快弥补“十年浩劫”造成的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然而,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越来越感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希望把这样的理念融入教育,并体现在“新课程”体系之中。
二、“新课程”对高中学科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要求,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合理、具体的改革建议。教育部2001年《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体的目标和主要理念上的变化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