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VIP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题

《拟行路难(其四)》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3.学会用知人论世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核心素养

批判性思维:诗中鲍照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表达与共鸣:诗歌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鲍照的真挚情感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增强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

文学鉴赏: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历史与文化意识:这首诗作为南朝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文化意识。

人生哲学与价值观:诗中鲍照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诵读法

音读: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重音和停顿。

意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情读:通过模仿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个人的感情,增强情感表达。

2.意象分析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等,分析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通过意象的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诗歌的整体意境,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5.比较鉴赏法

将《拟行路难(其四)》与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如鲍照的其他作品、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等,让学生从中发现异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比较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

问题

情境

引入

新课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我们都可能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感叹命运的不公,人生的无常。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就是一首表达这种感慨的诗歌。在这首诗中,鲍照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人生行路的艰辛画卷,同时也展现了他坚韧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感受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情感共鸣。

吸引学生兴趣

介绍作者

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

解读题目

读诗解意

整体感知

鉴赏诗歌,体悟诗情

艺术特色

比较阅读

素材积累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山东郯tán城西南)。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或“元嘉三大家”,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南照北信”。其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chā)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杜甫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岑参说“如逢祢处士,似见鲍参军”

杨巨源说“戚里旧知何驸马,诗家今得鲍参军”

陆龟蒙说“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

皎然说“鸟惊宪府客,人咏鲍家诗”

齐己说“风骚味薄谁相爱,欹枕常多梦鲍照”

李贺说“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门阀制度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这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最主要特征是按门第高下来选拔与任用官吏。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严重阻塞了寒门之子的仕途之路。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所谓门阀大族,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